雪原文及賞析1
浣溪沙·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日射云間五色芝,鴛鴦宮瓦碧參差。西山晴雪入新詩。焦土已經(jīng)三月火,殘花猶發(fā)萬年枝。他年江令獨來時。
注釋
五色芝:即靈芝。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注釋
五色芝:即靈芝。能益精氣、強筋骨,久食延壽,舊以為兆端之草。
鴛鴦宮瓦:宮瓦俯仰相次,故以鴛鴦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辭御題有西山晴雪詩。
三月火:指蒙古軍隊的燒殺劫掠。《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火三月不滅。后世便以“三月火”為遭劫之典。
江令:指南朝人江總,官至尚書令,世稱江令。不理政務(wù),日與陳后主游宴后庭,頗有文名,陳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賞析
金亡之后,詞人重游故都,觸景生情,詠詞寄懷。
上片追憶金朝往昔盛況!叭丈湓崎g”二句意謂昔日在陽光照耀下的皇宮生長著五色神芝,宮殿鴛鴦碧瓦,紅墻參差,一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憶曾將“西山晴雪”寫入新詩的舊事,借眼前之景寫懷念舊君情。
下片轉(zhuǎn)寫現(xiàn)實!敖雇痢倍洌瑢懨晒跑姛龤⒙訐,社稷傾覆,故都化為焦土,而花枝樹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復一年自開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后以亡國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淪為異國臣民,在亡國后又獨自重游故都,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全篇采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世事變遷,寓黍離之悲,是血淚和流的國難實錄,語極痛切,情極感人。
雪原文及賞析2
【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出處】
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1】
群山中,不見一只飛鳥的影 子:眾多的小路上,沒有一個行人的蹤 跡。千、萬:虛指,形容其多。
【意思2】
巍巍群山中, 見不到飛鳥的影子; 條條小路上,找不 見一個行人的腳印。兩句詩寫大雪時的 空疏冷寂景象。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 空寂的景象。[例]而他們的工作也并 不輕松,要從幾十公里之外購菜、運 糧、運煤,特別冬季一來臨,道路難 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保ㄠu 荻帆《玉門秋色賦》)
二、用以形容不 見人煙,不見鳥獸的荒蕪景象。[例] 他們有種到了天涯海角被紛繁喧囂的 世界拋棄了的感覺,這里荒蕪得慘無人 道,大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 么一種凄涼景觀。(李能《天邊那群 兵》)
【全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①絕:盡。這里是絕跡的意思。人蹤:人的.足跡。
、谒颍╯uo梭):蓑衣。用棕絲或莎草、稻草編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
【全詩賞析】
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筆下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詩人外貶永州 (今湖南省零陵縣) 期間。
自轟轟烈烈的 “永貞革新” 運動失敗以后,唐代社會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張變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殘酷的打擊和迫害,作為曾積極參與革新運動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勢力打擊的對象,他被貶謫到遙遠、荒涼的永州,雖名為 “司馬”,卻實為“囚犯”,政治上無人過問,生活上亦充滿艱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過了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間,唐代社會由于賊臣當?shù)蓝惶焯斓刈呦蛄讼缕侣贰_@對于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詩人來說,不能不使他倍感壓抑和苦悶,為了反抗,也為了排遣心中郁悶,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創(chuàng)作了一批山水詩歌,寄寓和披露了他當時的真實思想!督芬辉姳闶撬@一時期、這一方面的代表作。
全詩只有四句,20個字,但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卻是一幅寥廓、壯觀而又凄清、冷寂的畫面!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是在寫遠景。舉目四望,遠處那層層疊疊的群山之中竟無一只飛鳥出現(xiàn); 遼闊原野上那縱橫交錯的小徑上也見不到一個人影,真是萬籟俱寂 ! 怎么會是這樣呢? 原來詩人描寫的是一個嚴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紛紛揚揚的大雪籠罩了整個自然界,也覆蓋了千山和萬徑,致使人蹤、鳥影皆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兩句是寫近景。它緊承前面兩句,本來四野茫茫,一片銀裝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飛鳥,也見不到一個行人的腳印,就在這萬籟俱寂的世界里,人們忽然發(fā)現(xiàn),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著一葉漁舟,上坐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風冒雪,在那里執(zhí)桿垂釣?zāi)。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畫面。?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 他在這大雪紛飛,寒氣襲人的天氣里在釣什么啊。原來他正在獨自釣“雪”。
這首詩似乎純是寫景,四句詩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構(gòu)成了一幅漁翁獨釣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渾然一體,詩情畫意,妙絕人間。但人們再仔細觀察一下那位處于風雪之中而全然無畏,一桿獨釣的老翁,盡管自然環(huán)境是如此險惡,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態(tài)安祥,難道由他的身上還不能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嗎。在這個“獨釣寒江雪”的老漁翁的身上,寄托著詩人仕途失意后的苦悶與孤獨,也表現(xiàn)了詩人堅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揚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直是詩人生活的理想。現(xiàn)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雖不能有所作為,但也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詩人便塑造了一個在飛雪之中執(zhí)桿垂釣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樣的高潔,偉岸而與眾不同,是那樣的灑脫,超然而置身塵外,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詩人由積極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尋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雪原文及賞析3
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
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guān)。
交河城邊鳥飛絕,輪臺路上馬蹄滑。
晻靄寒氛萬里凝,闌干陰崖千丈冰。
將軍狐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
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
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
翻譯
天山上的云雪終年不開,巍巍千山萬嶺白雪皚皚。
夜來北風卷過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間大雪更厚。
雪光和著月光照映銀山,雪花追著北風飛過鐵關(guān)。
交河城邊飛鳥早已斷絕,輪臺路上戰(zhàn)馬難以走過。
寒云昏暗凝結(jié)萬里天空,山崖陡峭懸掛千丈堅冰。
將軍皮袍久臥不覺溫暖,都護寶刀凍得像要折斷。
天山正是大雪紛飛之時,送別為友走馬歸還京師。
冰雪之中怎將心意表示,只有贈您青青松柏樹枝!
注釋
開:消散。
崔嵬:山勢高聳的樣子。
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約在今新疆吐魯番附近。
漢月:漢時明月,說明月的永恒。
銀山:銀山磧又稱銀山,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南。
鐵關(guān):即鐵門關(guān),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guān)之一。
交河:又名西州,天寶元年改西州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治所在高昌,今吐魯番東南達克阿奴斯城。
輪臺:唐代庭州有輪臺縣,這里指漢置古輪臺(今新疆輪臺縣東南)。
晻靄:昏暗的樣子。
寒氛:寒冷的云氣。
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陰崖:背陰的山崖。
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
都護:官名,漢宣帝置西域都護,總監(jiān)西域諸國,并護南北道,為西域地區(qū)最高長官。
走馬:跑馬。
鑒賞
這是一首贊美天山雪的詩歌。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開始四句,概括地寫天山雪景之壯觀,從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嶺。雪云凝集,終日不開,使人想見,天山之雪天上來,綿延無盡!扒Х迦f嶺雪崔嵬”,形象地表現(xiàn)出天山雪景的壯闊,聳立云霄,連綿寬廣。這里,明寫雪山,實詠白雪,因此說“雪崔嵬”,而不說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這兩句寫出了天山雪的靜態(tài)莊嚴。接下去,寫天山雪的動態(tài)威勢:“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碧焐窖┮汛掎透呗,卻還在不斷增高加厚。北風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風雪交加的.氣勢,氣氛更為強烈,為第二部分具體敘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鋪墊。
寫天山雪的特色,僅用了八句,寫出了雪的光華,寫出了雪帶來的嚴寒。白雪光華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漢月照銀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況是漢家之月。“復逐胡風過鐵關(guān)”,天山雪,不但光華照人,更兼呼呼有聲,真是有聲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張手法,由外及內(nèi),從各個角度敘寫天山雪的奇寒。兩河相交之處,水草肥美,本是鳥兒樂棲喜游之所,此時卻因畏懼奇寒而絕跡;安西都護府所在地輪臺,馳道寬平,馬兒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飛的,此時卻因積雪成冰,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難行;云霧和空氣,往日是飄浮流動的,如今也已冷凍凝結(jié);而那崇山峻嶺的背陰處,掛上了千丈冰凌。將軍身上的狐皮大襖,皮厚毛豐,該是很暖和的了,可將軍蜷縮著身子躺著,冷得難耐;都護的佩刀多么堅硬,也幾乎被奇寒冷凍而折斷。這六句詩,寫雪而不見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幾件實物:飛鳥、馬蹄、晻靄、陰崖、狐裘和寶刀;加以烘托映襯,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詩,寫珍惜友情,依依難舍。細細體味,仍是處處有雪。送別時間,是大雪紛揚之時;贈送的禮物,是傲雪松枝。這一句“惟有青青松樹枝”,意味甚濃,可以想見詩人此時此地的心境: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安寧,戍邊將士離開溫暖的家,來到冰天雪地之中,時而堅守陣地,時而馳騁疆場,其凜凜英姿豈不恰似傲雪迎風的碧綠松枝!邊塞奇寒是難以忍耐的,戍邊將士,卻樂在其中。誦讀全詩,有寒氣徹骨,卻熱血沸騰,無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國安民之情。
創(chuàng)作背景
岑參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交替東歸,這首詩即作于這時期,約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同時。
雪原文及賞析4
原文:
雪
[唐代]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賞析:
這首詩以《雪》為題,但其立意不在吟詠雪景,而是借題發(fā)揮,表達了詩人對統(tǒng)治者的滿腔憤怒和不滿,流露出詩人對廣大貧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nóng)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chǎn)生豐年的聯(lián)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氨M道”二字,語含譏諷。聯(lián)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fā)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氨M道豐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nóng)民無論豐歉都處于同樣悲慘的`境地!岸沦u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shù)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眱删洳皇琼樦柏S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fā)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伴L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焙孟笤谝慌岳淅涞靥嵝堰@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xiàn)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里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借的語調(diào)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里被和諧地結(jié)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zāi)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guān)心、對貧者最關(guān)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雪》的可貴之處,不僅主題思想深刻,而且構(gòu)思新穎,不同于歷代詠雪詩中借詠而頌揚“皇家的瑞氣”的俗套,另外,詩中對為富不仁者的譏刺之情也歷歷如繪,可觸可感。開頭“盡道豐年瑞”的“盡道”二字,語含譏諷;次句的反問,是詩人進一步給“盡道”者所出的一道難題。三四句雖然好似信筆點染,輕描淡寫,但其中所包含的譏刺之情更加冰騰躍如,給人造成強烈的冷雋感。
雪原文及賞析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當暮色降臨山蒼茫的時候就越來越覺得路途遙遠,當天氣越寒冷茅草屋顯得更加貧窮。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里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qū)庎l(xiāng)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nóng)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
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鑒賞
詩詞大意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日暮”點明時間:傍晚!吧n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天寒白屋貧”: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昂薄鞍住薄柏殹比只ハ嘤骋r,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安耖T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帮L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投宿的`順序?qū)懴聛淼。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反客為主
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可謂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其中最后一句“風雪夜歸人”甚至為劇作家借用為劇名,遂使此詩在當代更為著名。然而對此詩的理解,竊以為問題頗大,通常的講析很難令人信服。
主要問題是兩個,一是標題,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詩題,何以還要加上“主人”兩字?于是有人以為此乃衍文,“主人”兩字應(yīng)該刪去;二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一聯(lián),諸多賞析者都展開神思,想象為:詩人夜宿于芙蓉山某農(nóng)戶家,夜聞農(nóng)家主人雪夜歸來,犬吠人答,所謂:“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nèi),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gòu)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唐詩鑒賞辭典》406頁) 此詩不但運用了“反客為主”——出奇制勝的藝術(shù)構(gòu)思,而且還采用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shù)技巧。由此可見,劉長卿的這首小詩,上聯(lián)寫貶謫中的投宿,重在客觀描寫,下聯(lián)寫投宿時的感受,重在主觀抒發(fā),自然婉轉(zhuǎn),一氣呵成。在表現(xiàn)形式上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彈丸圓美流轉(zhuǎn),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謂脈絡(luò)的跳躍。詩雖全用賦體,然仍意在言外,啟人深思。至此,標題中“主人”兩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這個芙蓉山“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詩人之自謂也。
雪原文及賞析6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古詩簡介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的詩詞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樓縣留村創(chuàng)作。1945年10月,毛澤東遠赴重慶談判,將詩作抄錄送給詩人柳亞子,隨后刊登在重慶各大報紙,廣為流傳。詩詞分上下兩闋,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xiàn)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下闋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并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fā)主席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翻譯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nèi)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shù)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注釋
北國:該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chǎn)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于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陜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馀”,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jié)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里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里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里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chuàng)業(yè)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yè)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奥暂斘牟伞,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chuàng)業(yè)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于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爸蛔R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jīng)過去了。 俱,都。
數(shù)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數(shù),數(shù)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賞析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氨眹L光”是上片內(nèi)容的總領(lǐng)句!扒Ю铩薄叭f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nèi)灰簧,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tài)。
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tǒng)領(lǐng)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里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巴弊种拢宫F(xiàn)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nèi)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yīng)。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拔┯嗝А薄邦D失滔滔”分別照應(yīng)“雪飄”“冰封”!拔┯唷倍郑瑥娀税酌C5膲验熅跋!邦D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lián)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zhèn)バ蹨啞?/p>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tài)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xiàn)“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fā)的態(tài)勢和競爭的活力!吧健薄霸倍际庆o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顯得嬌艷!翱础弊峙c“望”字照應(yīng);“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胺滞庋龐啤,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fā)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tǒng)一天下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jīng)歷!罢垩钡男蜗,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tài),并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lǐng)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diào),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皬澒浯蟮瘛保浅魃竦乇憩F(xiàn)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zhuǎn)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敖癯笔且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lǐng)!敖癯钡娘L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chuàng)造空前偉大的業(yè)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杰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雪原文及賞析7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夢好莫催醒,由他好處行。
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古詩簡介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這首詞寫駐留塞外的征夫在風雪之夜對妻子的思念。上片首先描寫塞外之夜風雪交加的典型物候特征,接著寫夢中的情形。夢境的溫馨綺麗和現(xiàn)實的苦寒荒涼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詞人內(nèi)心的悲苦!叭焙汀疤一ㄔ隆,一實一虛,哀樂畢現(xiàn),自然而然地引出三四兩句對虛幻幸福的渴望。下片緊承上片,繼續(xù)寫夢,但卻跌宕曲折,生出新意。即使是夢境也不能久長,令人心煩的畫角聲無端地驚醒了好夢。淚流成冰,既形象地寫出了詞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深,同時也進一步渲染了塞外的苦寒。最后以景語作結(jié),塞馬嘶鳴,殘星大旗,和朔風飛雪首尾相應(yīng),為痛苦低沉的詞境注入了蒼涼壯闊的質(zhì)素,具有一種特殊的美感。
翻譯/譯文
凜冽的北風,將三更天還在飄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飛揚。在夢中,相思之人還在迷戀開滿桃花的明月之夜。夢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讓他在美好的夢境中多轉(zhuǎn)一轉(zhuǎn)吧。
沒有任何征兆,夢中突然聽見了畫角聲,醒來時,淚水已經(jīng)在枕邊結(jié)成了薄薄的一層紅冰。耳中聽到的是塞馬的嘶鳴,眼中看到的是斜掛著殘星的軍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壯闊的景象。
注釋
1、朔風:邊塞外凜冽的北風。
2、倩魂:少女的夢魂,典出唐人小說《離魂記》。此處指作者自己的夢魂。
3、桃花月:即桃月,農(nóng)歷二月桃花盛開,故稱。此處代指美好的時光。
4、由他:任他,聽憑他。
5、好處:指美夢中的景象。
6、無端:平白無故。
7、畫角:古代樂器,外加彩繪,故稱畫角,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
8、紅冰:淚水結(jié)成的冰,形容感懷之深。《開元天寶遺事》:“貴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車,時天寒,淚結(jié)為紅冰!
9、塞馬:邊塞的戰(zhàn)馬。
10、大旗:軍中的旗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作者奉旨執(zhí)行軍事偵察任務(wù)的途中。是一首以紀夢的'藝術(shù)手法,表達離情別恨的詞。
賞析/鑒賞
文本賞析
第一句描寫呼嘯的朔風吹起了滿地的落雪,雪雖然停住了,但繼之而來的狂風卷起了滿地雪花,這風如刀似割,它比下雪更冷十倍,它的來臨使寒冬落雪的氣溫更加凄冷;“三更雪”點明是在夜里下的雪,塞外苦寒,風雪之夜,思念故鄉(xiāng)的軍旅之人這時還不能人睡。
第二句“倩魂猶戀桃花月”,“倩魂”意思是帶著笑意的夢魂。這一句寫軍旅征夫進入夢境,外面呼嘯的寒風還在凄緊地吹著,一直思念故鄉(xiāng)的人終于帶著微笑進入了夢境;他仿佛看到,窗下月色溶溶,窗外桃花耀眼,閨中旖旎溫馨的氛圍與風光叫人無限依戀。夢境與現(xiàn)實是如此懸殊,作者以“三更雪”與“桃花月”對舉,把風雪交加的塞外寒夜與閨中的溫情作了鮮明的對比。“猶戀”兩字承接上句的“朔風吹”,表明盡管強勁的朔風吹散了滿地的雪花,但吹不散軍旅征夫的思鄉(xiāng)之念,在寒風刺骨的深夜,思念之情更加強烈。
下片,第三、四句,以“夢好”承“桃花月”而發(fā),訴說了遠離故鄉(xiāng)的思家之人,每天鞍馬勞頓,巡邊守地,只有在深夜里才能靜靜地思念故鄉(xiāng)的親人,但寒夜中的夢,有惡夢,也有好夢,今夜正做著好夢,就讓他做下去吧。讓他在夢中多得到一些歡聚的幸福和快樂。詩人在這里用了兩句非常流暢易懂的句子,但投入的感情卻是真切深刻的,充滿了對軍旅征夫的無限同情。希望他多享受好夢的幸福,誰也不要打斷他的夢,這與唐代金昌緒“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刪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寫法十分相近。金昌緒寫了思婦夢往邊地,納蘭性德寫征夫夢回故里,他們難相見,就讓他們在夢中多相會吧!為了這,鳥兒不要啼叫,更不要去相催。
第五、六句,又接出了“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然而,好夢不長,畫角一聲把征夫從歡聚團圓的夢境中拽回到現(xiàn)實。本來,衛(wèi)戍邊地的軍人,對軍旅中的畫角聲聲習以贊常,但這時對夢回故里,沉醉入幸福歡樂的夢中人來說,這畫角吹稠太“無端”,“無端”兩字透出了征夫?qū)@畫角的惱恨,對軍營生活的惱恨,也隱隱譴責了制造這悲歡離合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一聲畫角斷送了他一場幸福夢,他長久地盼望著回到故鄉(xiāng)與親人團聚,但卻很難實現(xiàn)。終于,在夢中他回到了故里和親人中間,征夫禁不住流淌下幸福的淚水,待到畫角一聲夢醒回時,歡聚時的幸福淚水已在枕邊凝結(jié)成為一層薄薄的冰。方千里詩曾道:“情淚滴如冰”!罢砼霞t冰薄”中的“紅冰”兩字,這里指凝成為冰。詩人以“夢好”,“畫角”人手,點出最后的一個“冰”字,把夢境中幸福纏綿情景與現(xiàn)實中的塞外苦寒生活做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抒發(fā)出這無聲之慟。
最后的兩句詞,“塞馬一聲嘶,殘星照大旗”,繼之畫角,這塞馬一聲嘶,又一次打破了周遭的沉寂,把仍然沉浸于夢境的征夫夢徹底打碎了,從迷惘中醒來的征夫,雖然還留戀著剛才的夢境,但睜眼抬頭時,殘星欲曙,曉風吹拂著軍旗,迎來了塞外冰冷的空曠的黎明,使征夫完全回到冰冷的現(xiàn)實生活里。
這首詞中詩人以自己的親身體驗,把邊地軍旅生活的勞苦艱辛和征夫們對妻室故園的魂牽夢繞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強烈地抒發(fā)出對衛(wèi)戍邊地的征夫們無限同情。在寫夢醒時,連同畫角、塞馬、殘星、大旗,把塞外寒夜中軍旅生活描繪得格外悲涼寂寞,與詞的上片寫夢回故里時的纏綿格調(diào)形成鮮明的對比。
名家評論
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北風勁吹,寒威凜烈,征人卻做著溫暖的夢。夢醒了,眼前耳畔呈現(xiàn)的是邊塞的景象!
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在寒風凜冽的冬夜,一位少婦懷念軍中的丈夫,并為之夢魂縈繞,忽而仿佛重現(xiàn)了夫婦在一起時花好月圓的良辰美景,忽而又恍惚身去邊塞,尋找日夜思念的他……這又是一闋寫思婦之情的詞。這類題材的作品容易流于纖弱,但容若此作,用‘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這樣剛勁的句子作結(jié),出人意想,自有其獨到之處!
雪原文及賞析8
原文:
雪賦
南北朝:謝惠連
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云繁。梁王不悅,游于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于衛(wèi)詩,詠南山于周雅。授簡于司馬大夫,曰:“抽子秘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于東國,雪山峙于西域。岐昌發(fā)詠于來思,姬滿申歌于《黃竹》。《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于豐年,袤丈則表沴于陰德。雪之時義遠矣哉!請言其始。
若乃玄律窮,嚴氣升。焦溪涸,湯谷凝。火井滅,溫泉冰。沸潭無涌,炎風不興。北戶墐扉,裸壤垂繒。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飛沙。連氛累靄,揜日韜霞。霰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
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弈弈。聯(lián)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廡,末縈盈于帷席。既因方而為圭,亦遇圓而成璧。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于是臺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皓鶴奪鮮,白鷴失素,紈袖慚冶,玉顏掩姱。
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耀照昆山。爾其流滴垂冰,緣溜承隅,粲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繽紛繁騖之貌,皓皔曒潔之儀。回散縈積之勢,飛聚凝曜之奇,固展轉(zhuǎn)而無窮,嗟難得而備知。
若乃申娛玩之無已,夜幽靜而多懷。風觸楹而轉(zhuǎn)響,月承幌而通暉。酌湘吳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對庭鹍之雙舞,瞻云雁之孤飛。踐霜雪之交積,憐枝葉之相違。馳遙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歸。
鄒陽聞之,懣然心服。有懷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賦積雪之歌,歌曰:
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褥。
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又續(xù)寫而為白雪之歌,歌曰:
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酡兮思自親。
愿低帷以昵枕,念解佩而褫紳。
怨年歲之易暮,傷后會之無因。
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于陽春。
歌卒。王乃尋繹吟玩,撫覽扼腕。顧謂枚叔,起而為亂,亂曰:
白羽雖白,質(zhì)以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不固其節(jié)。節(jié)豈我名,潔豈我貞。憑云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v心皓然,何慮何營?
賞析:
《雪賦》以歷史人物問答鋪陳描寫結(jié)構(gòu)全篇。賦首先敘述了冬日里的一個黃昏(歲將暮,時既昏)”,當時的天氣不大好,寒風凜冽,陰云四起,大雪紛飛(寒風積,愁云繁)!傲和醪粣偂,可以理解為心情不大好,于是率賓朋游于兔園,命人擺上美酒(乃置旨酒,旨酒即美酒)。鄒陽、枚乘、司馬相如先后蒞臨。鄒陽是西漢時期的文學家,山東淄博人,著有《上吳王書》等文作;枚乘也是西漢時的文學家,江蘇淮陰人,代表作《七發(fā)》:司馬相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跟卓文君私奔那哥們,著名辭賦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如來得可能稍晚一些(相如末至),居客之右,古代座次以右為尊,右面可是上座,這說明司馬相如在梁王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面對漫天大雪,梁王首先吟詠了《詩經(jīng)》中有關(guān)雪的詩句,根據(jù)賦中寫到的《北風》于衛(wèi)詩和《南山》于周雅,梁王吟的應(yīng)該是“北風其涼,雨雪其雱(pang)”、“上天同云,雨雪雰雰”這兩句。吟畢,授簡于司馬相如!昂啞笔菓(zhàn)國至魏晉時期寫書的竹片。曰:“抽子秘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币馑际钦f你要以神奇的思想,妍麗的文辭,惟妙惟肖恰到好處的描摹雪景。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古代人都是席地而坐,離開座位稱避席,逡(qun)巡而揖(形容恭順的樣子),以示尊敬。寫雪之前,先引出《孟子》、《漢書》、《詩經(jīng)》、《穆天子傳》等涉及記雪的典籍,用來強調(diào)雪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guān)系!俺悸勓⿲m(戰(zhàn)國時齊國的行宮)建于東國,雪山(指天山)峙于西域(戰(zhàn)國時對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以西地區(qū)的統(tǒng)稱),歧昌發(fā)(指周文王)詠于《來思》(指《詩.小雅.采薇》),姬滿(指周穆王)申歌(吟詠)于《黃竹》(詩篇名);《曹風》(詩經(jīng).曹風)以麻衣(古代白色的衣服)比色,楚謠(指楚地歌謠)以《幽蘭》(樂曲名)儷曲(名字叫做白雪的曲子);這句說周文王詠的《采薇》詩,也詠了雪;周穆王游黃臺在北風雨雪中吟詩三篇:《曹風》詩中以雪的潔形容衣服:楚地的歌謠并奏《幽蘭》和《白雪》。白盈尺(大雪)則呈瑞于豐年,袤丈(指雪深至丈)則表沴于陰德(預(yù)兆瘟疫),雪的應(yīng)時之義又何止這些。這一段隱喻著很深的寓意,絕不是作者閑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傳達作者樸素的自然意識以及“天人合一”自然觀念。
接著司馬相如用華美的辭藻從宏觀、微觀、聲色、動靜等多角度、多方位鋪敘描摹,極盡雪之形態(tài)時,“請言其始。若乃玄律窮,嚴氣升,焦溪涸,湯谷凝,火井滅,溫泉冰,沸潭無涌,炎風不興。北戶墐扉,裸壤垂繒”。這段話講的就是個“寒”字。玄律指冬季,嚴氣指寒氣,冬季寒氣上升,溪河凍得不流淌了,溫泉結(jié)冰了,寒冷的天氣使人們緊閉門窗,初上厚衣服御寒。“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飛沙;連氛累靄,掩日韜霞”。可謂疑云密布,滿天無色,飛沙走石,掩日避光,這一段突出一個“暗”字!蚌变罏r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這兩句寫的是下雪時的情景,先是細霰落地發(fā)出淅瀝之聲,然后雪花紛雜而落。接著寫雪落下來的形狀,“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奕奕”。然后寫雪落下后的形狀:“聯(lián)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廡,末縈盈于帷席。既因方而為圭,亦遇圓而成璧!。說雪隨著方形的物體而成方形,隨著圓形的東西則變成圓形!绊碲魟t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于是臺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你看雪落到原野上就像白色的絲織品,落到山峰上山峰就變成雪山,落到樓臺亭榭上樓臺就成為玉璧,落在庭院的臺階上,臺階變成玉階,落到樹上,樹就成了瓊樹。賞讀此句,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就是一個美麗的冰雪世界。“皓鶴奪鮮,白鷴失素;紈袖慚冶,玉顏掩嫮。若乃積素未虧!边@幾句是說白鶴、白鷴(xiao)、美女的潔白,面對雪都自慚不如,失去其美麗!鞍兹粘r,爛兮若燭龍銜耀照昆山;爾其流滴垂冰,緣霤承隅,燦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繽紛繁騖之貌,皓旰(代han)皦絜之儀,回散縈積之勢,飛聚凝曜之奇,固展轉(zhuǎn)而無窮,嗟難得而備知。”白天在陽光映射下雪的潔白、美麗、燦爛、變化無窮的種種景象,感嘆其不能備述。接下來寫夜晚,“若乃申娛玩之無已,夜幽靜而多懷.風觸楹而轉(zhuǎn)響,月承幌而通輝!蹦憧,在幽深肅穆的夜晚,風吹打著積聚冰凌的房柱發(fā)出響聲,月光映照著凝結(jié)著雪花的窗簾,多么明媚多姿呀!相如賦雪寫出雪的天地大美,把寫景、抒情、說理融為一體。從冬日的嚴寒、雪的'生成、落雪的飄灑、寫到雪后的銀白世界;從白日映雪寫到月夜賞雪,從動態(tài)寫到靜態(tài),從天上寫到地面,從近處寫到遠處,從幃席走廊窗簾寫到房屋瓦脊梁柱,從階梯道路寫到庭院樹木,從平原萬傾如縞寫到萬嶺千峰素白,從白日的光輝燦爛寫到月夜的幽靜肅穆,窮盡了雪的姿態(tài)、輕盈、變化,描摹了雪的飄逸、潔白、燦爛、妍麗,謝惠連這位辭賦才俊把一幅色彩明媚的白雪圖呈獻給了我們。
相如吟罷,鄒相登場。鄒陽聞相如賦,“懣然心服”,懣然慚愧的樣子;“有懷妍唱”指鄒陽有感司馬相如妍美的詠雪辭,遂作“積雪之歌”。歌曰:“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縟;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贝烁柚械募讶耍蒯、綺衾、明燭,皆為閱目之色,給人帶來視覺的美感,而芳縟、燎熏,又給人的嗅覺帶來帶來享受,又續(xù)而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酡兮思自親,愿低帷以昵枕,念解佩而褫紳。怨年歲之易暮,傷后會之無因。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于陽春?”此歌在曲盡,酒陳、朱顏、昵枕、解佩、褫紳之間,情調(diào)忽變,初者“思自親”,繼而“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于陽春?”,情緒之所以轉(zhuǎn)變?nèi)绱酥,不是沒有原由的,其原由就在于“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于陽春?”人生在世,良辰難遇,美景難求,但一切都是浮云遮眼,稍縱即逝,就像臺階上的白雪,豈能鮮耀于陽春?對比之下,司馬相如的白雪,曠達明朗,充滿勃勃生機;而鄒陽之雪,風華絕代,卻生命短促。這種來自生命本體的感傷,給雪蒙上了悲情的面紗.
《雪賦》以“王乃尋繹吟玩,撫覽扼腕,顧謂枚叔,起而為亂”對全賦進行了總理。亂是辭賦的結(jié)尾,是對全賦的總結(jié)。亂曰:“白羽雖白,質(zhì)以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曜不固其節(jié)。節(jié)豈我名,節(jié)豈我貞,憑云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苯Y(jié)尾由雪之節(jié)操而觸發(fā)了對雪的性質(zhì)品德的議論,圍繞雪的“節(jié)”“潔”“貞”展開議論,說雪之“節(jié)”容易失,雪之“潔”容易污,雪的貞潔就像它的顏色一樣,最不足恃,對貞潔名譽進行了否定,“節(jié)豈我名”“節(jié)豈我貞”“縱心皓然,何慮何營”,從而釋放了縱心物外的人生哲學,這也是南朝文人的一種情懷,一種心靈解脫吧!
《雪賦》對物色的描寫細致逼真,如同意得神傳,形神兼?zhèn)。語言精工、遒勁、極極富感染力,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勢長短穿插,錯落有致增強了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彰顯了極高的美學價值。
雪原文及賞析9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岐。
古詩簡介
《對雪》是晚唐詩人高駢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借景抒懷之作,寫得別具一格。詩人通過對路上飄雪后的情景的描寫,表達了期望白雪能夠蓋住人世間所有罪惡的心情。
翻譯/譯文
雪花飄舞著飛入了窗戶,我坐在窗前,看著青青的竹子變成白玉般潔白。 此時正好登上高樓去遠望,那人世間一切險惡的'岔路都被大雪覆蓋了。
注釋
、帕觯貉┗ǔ柿切危室浴傲觥狈Q雪花。
、骗傊Γ褐裰σ蜓└采w面似白玉一般。
、菒郝菲纾弘U惡的岔路。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借景抒懷之作,寫得別具一格。
詩人坐在窗前,欣賞著雪花飄入庭戶,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變成了潔白的瓊枝,整個世界都變得明亮了。于是詩人想到此時如果登上高樓觀賞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嶇(qíqū)難走的道路都將被大雪覆蓋,展現(xiàn)在眼前的將是坦蕩無邊的潔白世界。
高樓四望,一片潔白,詩人希望白雪能掩蓋住世上一切丑惡,讓世界變得與雪一樣潔白美好。結(jié)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與不平。
雪原文及賞析10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
莫把闌干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云遮。
古詩簡介
《昭君怨·春到南樓雪盡》是一首由宋代詞人萬俟詠創(chuàng)作的詞,抒寫了主人公思歸的心情。
翻譯/譯文
春天到來,南樓上的雪化完了,春到到來元宵燈節(jié)期間群花開放。
剛下過小雨一番寒意,獨自一人依靠著闌干。
不要頻繁的.依靠在闌干上,放眼望去也只能看到層層疊疊的煙水。
汴梁在哪里?被黃昏時的云霞與霧氣遮住了。
注釋
、贌羝冢褐冈鼰艄(jié)期間。
②花信:指群花開放的消息。
賞析/鑒賞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jié)!把┍M”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呂氏春秋。貴信》云:“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jié)又稱燈節(jié),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zhuǎn)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游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云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熬┤A”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決:“暮云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雪原文及賞析11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古詩簡介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xiāng)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diào)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譯/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注釋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釣:釣魚。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牵瑸榱送怀鲋饕拿鑼憣ο,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牵娙藚s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tǒng)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雪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yīng)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
臨風。想佳麗,別后愁顏,鎮(zhèn)斂眉峰?上М斈,頓乖雨跡云蹤。雅態(tài)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征鴻。
翻譯:
在景色蕭索的秋天里,我獨自登上高樓遙望萬里晴空。俯瞰四野,蒼涼的大地深深的觸動了我悲秋的情懷,這和當年宋玉因悲秋而寫《九辯》的心情應(yīng)該是一樣的吧。秋天的漁市是那樣冷落寂寥碧煙裊裊;水村殘存的葉子在風霜中獵獵發(fā)紅。楚天分外遼闊一望無際,江水浸泡著尚未落盡的夕陽,浪打浪波濤翻滾。
憑欄臨風,我想起來遠方的佳人,離別的時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滿面,久鎖雙眉了吧?上М敵,我們突然匆匆別離,有如雨云消散,天各一方。當初種種的美好情態(tài),萬般的和睦歡樂如今形同流水落花東飄西散,遙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難耐此恨無窮無盡,綿綿的相思縈繞在心間,我愿把這份相思托付給遠行的大雁。
賞析:
柳永是北宋著名詞人,其詞作以描寫旅況鄉(xiāng)愁和離情別恨為主要內(nèi)容!堆┟废恪罚ň笆捤鳎┮辉~寫游子的相思之情,在柳詞中雖屬雅詞,但是感情洋溢,明白如話,風格與其俚詞是一致的。詞中描寫一位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正當深秋薄暮時分,登上了江邊的水榭樓臺,憑欄遠眺,觸景傷情,追憶過去的幸福時光,無限思念遠別的情人。詞的上片寫詞人登樓之所見:高遠的晴空,映襯著蕭條冷落的秋景,深深觸動了詞人的悲秋之情。不禁想道:當初宋玉作《九辯》時,心緒大概也是如此吧!“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對仗十分工巧。漁市、水村勾畫出一幅江邊的蕭索秋景:碧色的煙柱孤獨地飄忽在寒意漸濃的秋氣里,如血的夕陽染紅了斑斕的落葉,紅色的葉片隨著蕭瑟的秋風上下飛舞。這里,詞人用秾艷的色彩把悲秋的哀愁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俺罴t”在古代詩詞中多用來描寫被風雨摧殘的鮮花。但這首詞中的“愁紅”,當是指落葉而不是花。首先,既然已見殘葉飛舞,當是暮秋時節(jié);而殘葉都已飄落,恐怕殘花早已化作香塵了吧!再者,這兩句詞是工整的對句,前一句的“寒碧”是描摹孤煙的色彩,那么,這一句的“愁紅”也當是形容殘葉的顏色,而不應(yīng)脫離“殘葉”去牽扯落花。然而,這里似乎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即“寒碧”和“愁紅”這兩個表現(xiàn)色彩的詞還能引起人們進一步的聯(lián)想!昂獭保凳厩槿司o蹙的雙眉;“愁紅”,借指情人憔悴的愁容。古代女子以碧色畫眉,因此,古詩詞中也就常有這樣的描寫,如唐人張泌《思越人》詞:“東風淡蕩慵無力,黛眉愁聚春碧”;古人更常用“愁紅”比喻女子的愁容,如顧敻《河傳》詞:“愁紅,淚痕衣上重。”碧色是令人傷心的顏色,又是女子畫眉的顏色,所以,詞人由裊裊上升的一縷碧色炊煙聯(lián)想到情人的黛眉,由被夕陽染紅的落葉想到被風雨摧殘的落花,進而聯(lián)想到分別時情人帶淚的愁容,也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下片首句就寫道:“臨風,想佳麗,別后愁顏,鎮(zhèn)斂眉峰。”“別后愁顏”照應(yīng)“愁紅”,“鎮(zhèn)斂眉峰”照應(yīng)“寒碧”。一個是明白描寫,直抒深情;一個是暗中達意,景中關(guān)情,詞人對其情人的真誠眷戀于此可見一斑。詞人把視線從岸邊移到江上:遼闊的江天,一抹斜陽浸入萬頃波濤之中,江水緩緩地流向遠方。這幾句描繪“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江景,懷人之情盡在不言之中,讀者從中不難體會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意趣。詞人在下片直抒胸臆,回憶昔日與情人歡會的幸福,無限悵惘,相思愈深。詞人迎著江風而立,腦海中浮現(xiàn)出情人的音容笑貌,雅態(tài)妍姿;蛟S當日正在相聚小飲,清歌婉轉(zhuǎn),妙舞翩翩;或許正在花前月下,兩情繾綣,歡度春宵,然而,突然到來的'別離,使熱戀的情人“頓乖雨跡云蹤”。過去的幸福已成為美好的回憶,在這肅殺的秋天里,暮色蒼茫,客居他鄉(xiāng)的詞人只能獨倚危樓,悲思綿綿,悵憾難言,相思難遣。這復雜的情感在胸中洶涌,猶如面前奔騰的大江。無可奈何的詞人只能托付遠飛的大雁把這相思之情,悲秋之感,游子之心帶過江去,傳達給自己的心上人。結(jié)語包容了詞人的歡樂、憂傷、回憶、希望、幻想,總括全詞意蘊,韻味深長。
讀者不禁感嘆:若非親感身受的真實思想感情,怎能寫出如此披肝瀝膽,情重意濃的詞句!柳永終生落魄,懷才不遇,走馬章臺,混跡青樓,過著“詩酒風流”的日子,是封建時代的真正的浪子。從其《樂章集》中諸多詩詞來看,他與妓女交好,不似那班輕薄子弟以玩弄女性為目的,而是極重感情,憐之,愛之,思之,念之,情深意篤,感人肺腑。這類作品不僅《雪梅香》一詞,它如《雨霖鈴》(寒蟬凄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憶帝京》(薄衾小枕涼天氣)等等,不勝枚舉。柳永的真情換來了同樣的真情。他因?qū)戀翟~被統(tǒng)治者排擠出上流社會,下層社會的人們,尤其是妓女們卻喜愛他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南宋葉夢得語),就是明證。柳永生前家無余財,死后由幾個妓女合資才得以入殮成葬,這當可以看作是對柳永真誠的報答吧!
雪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釣雪亭
[宋代]姜夔
闌干風冷雪漫漫,惆悵無人把釣竿。
時有官船橋畔過,白鷗飛去落前灘。
賞析:
作者曾幾度客游合肥,并與一歌妓相愛。當時的歡聚,竟成為他一生頗堪回憶的'往事。在記憶中,她的形象十分鮮明。然而伊人遠去,后會無期;厥淄拢钊怂寄畈灰,感慨萬千。夢中相見,又被山鳥驚醒。思念之苦,真覺得“當初不合種相思”了。愁思綿綿,猶如肥水東流,茫無盡期。誰使兩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頭默默重溫當年相戀的情景!詞中所流露的傷感與愁思,即是為此而發(fā)。全詞深情繾綣,纏綿哀婉。此首元夕感夢之作。起句沉痛,謂水無盡期,猶恨無盡期。“當初”一句,因恨而悔,悔當初錯種相思,致今日有此恨也!皦糁小眱删洌瑢懤p綿顛倒之情,既經(jīng)相思,遂不能忘,以致入夢,而夢中隱約模煳,又不如丹青所見之真!鞍道铩币痪洌^即此隱約模煳之夢,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鳥驚醒。換頭,傷羈旅之久!皠e久不成悲”一語,尤道出人在天涯況味!罢l教”兩句,點明元夕,兼寫兩面,以峭勁之筆,寫繾綣之深情,一種無可奈何之苦,令讀者難以為情。
雪原文及賞析14
風卷寒云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
檐前數(shù)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
翻譯
大風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雖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氣晴朗了。江邊的煙霧一掃而空,于是柳樹的枝條顯得更加輕盈。
(詩人目光所及處)屋檐下幾片空地的積雪沒有人打掃,(詩人挑燈夜讀)不經(jīng)意間,又是一個晚上過去。
譯文
大風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雖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氣晴朗了。江邊的煙霧一掃而空,于是柳樹的枝條顯得更加輕盈。
。ㄔ娙四抗馑疤帲┪蓍芟聨灼盏氐姆e雪沒有人打掃,(詩人挑燈夜讀)不經(jīng)意間,又是一個晚上過去。
鑒賞
首句點出殘雪產(chǎn)生的背景。
“風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煙洗盡柳條輕”的基礎(chǔ)。大風卷走寒云,也將江面上的云煙霧氣一掃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積雪,使柳枝輕擺。雪晴在天“暮”之時,為結(jié)句“一夜明”作了極好的鋪墊。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煙云蕩盡,江天高朗明凈,江邊柳條輕盈,隨風婀娜擺動。“洗”字,“輕”字,用得極為準確。原來江面上霰雪紛紛,白霧蒸騰;現(xiàn)在一下廓清,纖塵不染,仿佛洗過的一般。原來柳枝低垂,沒精打彩,不勝積雪之重壓;如今一旦卸下重負,感到特別輕松,顯得特別輕盈。如此一來,雪的世界當然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些殘余的蹤跡了。這么紛繁的意象,僅用了七個字,真是精煉至極。
三句轉(zhuǎn)筆蓄勢。目光由遠處轉(zhuǎn)向近處,范圍從整個江郊轉(zhuǎn)向韓舍人的.檐前,景象從壯闊轉(zhuǎn)向細微!皵(shù)片”說明雪之殘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無人掃”突出環(huán)境之幽雅清靜,故能映雪夜讀。如此蓄足筆勢,結(jié)句的出現(xiàn)便如順水之舟了。結(jié)句“又得書窗一夜明”仍緊扣住“殘雪”寫想象中之虛景。說明雪還沒有融盡,檐前還保留一點潔白的殘雪,想象著它的反光映照在書窗上,顯得環(huán)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晉代孫康那樣映雪夜讀。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殘雪一化,雪的蹤跡全無,就不能再有這種享受了。表達對殘雪充滿無限喜悅留戀的心情。據(jù)《尚友錄》載:“晉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贝司浒涤闷涫拢兼有贊美韓舍人刻苦好讀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卻了無痕跡,真是進入了化境。
雪原文及賞析1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吧n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鞍孜荨保魅思液喡拿┥,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昂薄鞍住薄柏殹比只ハ嘤骋r,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安耖T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帮L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一種意見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另一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關(guān)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里。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后者,詩人在“白屋”內(nèi),或前兩句在屋外,后兩句在屋內(nèi)。[2]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投宿的順序?qū)懴聛淼。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gòu)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并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xiàn)紙上。這里,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并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疤旌孜葚殹笔菍@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yīng)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jīng)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jīng)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lián)系上下句看,這一句里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4]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jīng)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后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jié)。但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磥,“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jīng)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yīng)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jié),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yīng)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huán)境的靜寂,或?qū)懸归g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后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xiàn)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xiàn)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后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安耖T”句寫的應(yīng)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nèi)動靜:“風雪”句應(yīng)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里,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yīng)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nèi),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gòu)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本詩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雪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踏莎行雪似梅花的原文及賞析11-15
洞仙歌·雪云散盡原文,翻譯,賞析12-17
滿庭芳·堠雪翻鴉原文及賞析11-05
綢繆原文賞析12-17
別離原文賞析12-17
春曉的原文及賞析11-14
關(guān)雎的原文及賞析11-14
《梅花》原文及賞析11-15
艷歌原文及賞析11-06
微雨原文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