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子拜師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拜師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孔子拜師》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xiàn)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課文分四部分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情。第一部分寫孔子決意拜師。第二部分寫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品行。作者編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fā)探索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2、目標設定
知識與能力目標: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研讀課文深入感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能用查字典、聯(lián)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從而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激發(fā)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3、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孔子拜師求學的過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學難點:
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學無止境,為人要謙遜大度、真誠無私。
二、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習慣、閱讀習慣正在形成之中,對課文的理解比較吃力。因此,引導學生在讀準字音、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孔子為什么拜老子為師”,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學無止境”的意思。再以“孔子拜老子為師的經過如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和想象,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從而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語文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流程
分四步進行:猜謎導入——檢查預習——讀中感悟 學習品行——拓展延伸
【猜謎導入】
課件逐一展示孔子的相關信息,讓學生根據(jù)這些信息猜猜是哪位名人。在學生猜出孔子后再向學生展示2009年9月28日孔子2560年誕辰祭孔大典圖片。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孔子的一個小故事。
設計的意圖:幫助學生對孔子的了解進行系統(tǒng)整理,使學生了解孔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對后人產生的影響。
【檢查預習】
1、認讀詞語
出示課文中的好詞和易讀錯的詞語如“風塵仆仆”的 “仆”應讀二聲學生容易讀成三聲,要求準確響亮的讀出來。先指一名學生,再全體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糾正容易讀錯的詞語讀音。
2、理解詞語
因為引導學生能用查字典、聯(lián)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是本課的一個教學目標。
出示詞語:淵博、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止境讓學生說說詞語的意思,以及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設計意圖:使學生養(yǎng)成查字典、問家長、聯(lián)系生活或上下文理解詞語的習慣,同時也為后面理解課文重點句段做準備。
3、讀準課文
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要求準確、流利,能加上自己的感情更好,其他學生作評委,進行點評。
設計意圖: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易錯難理解的詞語大多都在其中,檢驗學生將詞語放入課文能否讀準,讀流利。讓其他學生做評委,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4、質疑問難
學生交流預習課文時還弄不明白的問題。如:課文中對人物的稱呼,孔子成老子“老聃”,孔子自稱“孔丘”,而老子又稱孔子“仲尼”,這些學生可能會提出,如提不出老師提出。通過課件向學生解釋古人名、字、號。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初步了解古人名、字、號,也為后面感悟人物品行做準備。
5、了解老子
讓學生說出孔子是拜誰為師?談談對老子的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老子的作為及影響有所了解。
【讀中感悟 學習品行】
這是本課的重點。從三個方面進行。
1、理解“學無止境”
從文中找出孔子要拜師的原因,課件顯示。文中共有兩處。一處是第一自然段寫到“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這句話意思學生比較好理解。還有一處是第二自然段老子問孔子“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孔子回答“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讓學生先說說“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意思,再聯(lián)系實際談談。如:爸爸、媽媽、老師……他們不斷學習的事例。將兩個原因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明白 “要想自己的知識更加淵博就要不斷的學習!
設計意圖:由拜師目的切入,明白學無止境的意思,領悟孔子謙虛好學的品質。進而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拜師的經過。
2、抓住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品行
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讓學生抓重點詞句,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和想象,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切入:為了讓自己懂得更多,成為知識更加淵博的老師,孔子在三十歲的時候離開家鄉(xiāng)曲阜,到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他拜師的經過如何呢?請同學們用心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在感受深刻處做記號。
設計意圖:學生自讀感悟,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
交流感悟
先是學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針對學生交流分成三部分進一步引導體會。
一是拜師途中,這部分主要體會孔子不畏艱辛,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
課件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先出示地圖和網上搜集的一段新聞“洛陽師范學院商學院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拜孔之行兩個大學生騎自行車從洛陽到曲阜的報道”。幫助學生直觀的感受從曲阜到洛陽路途之遙遠,步行之艱難。然后問“在2000多年前,沒有發(fā)達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幾個月,這一路上他是怎樣度過的呢?”學生會說出“風餐露宿”“日夜兼程”,課件將字體變紅。因為預習時學生理解了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就讓學生輕聲讀這兩個詞語,想象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時候趕路,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肚子餓了的時候,孔子……困了的時候孔子……刮風、下雨的時候孔子……并想象等到達洛陽后孔子的樣子,用文中一個詞形容就是“風塵仆仆”,這樣通過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感悟、想象,使學生體會到孔子不畏艱辛,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再讓學生說說從“終于”一詞能體會到什么?學生可能說拜師途中的艱難,也有可能體會到孔子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到達洛陽的高興心情,都可以,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有感情朗讀這句話。
二是孔子與老子的對話,這部分通過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讓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有禮和老子的謙和有禮以及對晚輩的愛護。
先是出示文中對話部分,指名朗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進行引導,注意“你是——”引導讀出“納悶”的語氣。課件將“迎候”和“等候”字體變紅,引導學生區(qū)別這組近義詞的差別,說說從人物的對話中能體會出孔子和老子具有怎樣的品行。然后帶著謙虛有禮的語氣齊讀對話部分。
再出示加上旁白的對話。了解“拜訪”和“拜見”的差別,說說從人物的心理、動作描寫又能感悟到人物怎樣的品行。再出示課文插圖,觀察人物動作,展開想象兩人合作進行對話表演。
朗讀形式是指名讀教師示范指導、師生分角色朗讀、學生分角色表演讀的方式進行。
三是學習的過程
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簡短的兩句話,這部分內容學生比較好理解。重點抓住“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寫出了孔子認真求學的態(tài)度,“毫無保留地傳授”寫出了老子誨人不倦的精神。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和想象,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3、評價人物 升華情感
在前面的學習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是怎樣的人以及自己內心的情感。再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對孔子和老子的敬佩之情,并教育學生學習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拓展延伸】
問誰能背出孔子的名言指名背誦,并出示孔子名言。告訴學生:如果能將孔子的名言落實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
設計意圖:激發(fā)課后學習的欲望。
【課后練習】
1、布置課后搜集、背誦孔子名言。
2、搜集閱讀孔子、老子的其他小故事。
設計意圖:進一步了解孔子、老子,激發(fā)探索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板書設計】
孔子拜師——老子
學無止境
遠近聞名 學問淵博
謙虛好學 謙和有禮
謙遜有禮 愛護晚輩
認真求學 誨人不倦
設計意圖:通過板書,使學生直觀地抓住線索,理清思路,體會中心。
孔子拜師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1. 教材簡析
《孔子拜師》是六年制小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xiàn)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2. 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fā)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 積累課文的好詞佳句,能用查字典、聯(lián)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3. 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
教學難點: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二. 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xiàn)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統(tǒng)一,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巫老師采取引導法,以課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孔子會拜老子為師呢?”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從而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語文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 說教學過程
巫老師的這一節(jié)《孔子拜師》第二課時的課堂結構是:復習生字詞——質疑導向——探究體驗——學習升華。
1. 復習生字詞。檢查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2. 質疑導向。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到課文主要講了孔子拜老子為師的`事。巫老師就此引導學生質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學問的,為什么孔子會拜老子為師呢?”
3. 探究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習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里有自由朗讀后對課文內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對詞語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達到一定的共識。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巫老師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進行探究,探究定向后,巫老師又引導學生反復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巫老師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之后,問題基本明朗化,巫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相機版書,版書設計做到簡潔明了,并及時出示下列重點詞句:如(1)“風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通過合作探究突破難點,即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巫老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請用謙虛的語氣讀出孔子與老子的對話等。
4. 學習升華。經過學生的探究體驗,最后巫老師還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導學生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孔子拜師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xiàn)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愿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于”,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著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著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xiàn)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二、說學生
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孔子離他們是比較遙遠的,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情況不是很了解,無想想象,所以會有學生說到挖草根,吃樹皮?鬃又t虛好學的精神只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知識理解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lián)系。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從對話中,從文本中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彬彬有禮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孔子的好品質,我選擇了上課文的二三四段,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感悟,重點感悟孔子的謙虛好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字詞的理解還是句子的理解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二、說教法: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于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并在段的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三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采用了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閱讀探究并體驗,配合板書,最后拓展延伸,從而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yǎng)他們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運用能力。本節(jié)課我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孔子謙虛好學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在這里要把學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對話,在閱讀中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去體會。
首先我緊扣課題,由“孔子還有哪些好的品行”這個問題開始,激起孩子們走進文本的閱讀期待。以學生的自讀為主,讓他們在放聲誦讀中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整體感知課文的第二段,并請他們把能表現(xiàn)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劃下來,這樣有助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學會讀書,培養(yǎng)自我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閱讀感覺:“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質”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文本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匯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xiàn)他們自己從文本獲取知識的過程。
接下來是重點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學這個重點去的時候主要是根據(jù)三年級學生閱讀的特點,通過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本。讓學生找一找哪些詞語讓你最感動?緊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關鍵詞,體會孔子拜師路上的艱辛。讓學生想象一下,當時孔子可能是怎么樣的?于是學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會去喝河里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會凍得發(fā)抖。學生還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沒有燈光而摔跤,可能會碰到野獸,還可能會被荊棘劃破!通過讓學生交流他們所想象到了生活場景,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讀中悟,悟中讀,在讀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孔子當時路途中的艱難困苦。為下文理解“風塵仆仆”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了孔子的謙虛好學!
第三是角色朗讀,語境體驗。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fā)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這篇課文語言流暢,對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細致,對話很有意思,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分角色讀讀孔子和老子的話,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了與文本對話的位置,成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進學生走進教材,積極進行角色體驗,隨后,將體驗所得通過表情朗讀顯現(xiàn)出來并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
整堂課下來,感覺必竟和學生的生活離得太遠了,所以學生在理解風餐露宿、風塵仆仆等詞時,體會還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顯得有點亂,學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類課文,有待于我們以后進一步去實踐研究。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證。在此我特別要感謝我們學科組全體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 相關推薦
【孔子拜師說課稿】相關文章:
《孔子拜師》教案10-10
孔子拜師教案06-30
孔子拜師教案02-25
孔子拜師教案03-08
《孔子拜師》優(yōu)秀教案09-17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7-21
孔子拜師課后反思08-29
《孔子拜師》教學設計05-12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4-10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