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夫妻老來伴。人生最完美的結(jié)局,莫過于“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可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些失了伴的空巢老人,晚景凄涼,讓人看過后心有戚戚焉。
1、我的大姑媽大姑媽今年74了,算起來,大姑父離世也有十多年了。大姑媽與大姑父一生恩愛,平素的家務(wù)活,基本上也是大姑父大包大攬了。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回老家A城買了房子,將雙方的老人接過來盡心伺候。大姑媽經(jīng)常念叨,等把老人送走了,她跟大姑父要好好地出去走走,看看外邊的世界?上Ш镁安婚L,大姑父退休的第二年,經(jīng)常覺得腰痛難忍,去醫(yī)院檢查,直接診斷為肝癌晚期,不到3個月人就沒了。這一噩耗對大姑媽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用了整整5年的時間,大姑媽才從失去大姑父的陰影中走出來。那時候爺爺奶奶還需要人伺候,大姑媽的兩個孫子也需要她幫忙照料,也許是這種被需要的動力支撐著,大姑媽才能夠頑強地挺過來。后來孫子也都大了,爺爺奶奶也相繼去世了,大姑媽也70多了,人一下子就空了下來。
前年春節(jié)前,大姑媽得了一場重感冒,可能由于年紀大了,抵抗力太弱,一直不見好轉(zhuǎn)。雖然兒子兒媳很孝順,每天下班都會買好菜送過來,噓寒問暖一番,但一天的大多數(shù)時間,一個人悶在屋子里,不舒服也懶得好好做飯,糊弄一頓是一頓,竟至于每況愈下,渾身無力,最要命的是患上了失眠癥。那時候正趕上大孫子高三了,大姑媽生怕她的狀況給兒子添麻煩,硬撐到春天,便跟隨親戚的便車,回到老家的房子住下了。回來以后情況并不見好轉(zhuǎn),小姑媽不遠千里地趕回來照顧姐姐,發(fā)現(xiàn)大姑媽的嘴角也發(fā)僵了,檢查后醫(yī)生說是面癱,又開始扎干針治療。
總之一年下來大姑媽受盡了各種折騰,服用了很久治療失眠的藥物,由于擔(dān)心面癱復(fù)發(fā)有大半年時間不敢出門。小姑媽盡力陪伴了半年多,在大姑媽好轉(zhuǎn)后匆匆返回千里之外的家,畢竟家里還有很多事情,好在小姑媽也退休了,否則也根本脫不開身。大姑媽給兩個兒子打電話一直是報喜不報憂的,說她在老家一切都好,讓孩子安心工作。我是親見了大姑媽的孤獨與無助,每次去看望她,大姑媽總有說不完的話,其實很多話都是老生常談,我都裝作從來沒有聽過的樣子,我能理解她,她只是需要有人陪她說說話而已。每次打電話,大姑媽也會滔滔不絕,很多次都打到手機沒電了。每次打完后大姑媽也會感覺很歉疚,說她知道自己的這個毛病,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以后一定注意,你們年輕人工作忙,不該占用你們那么多時間。其實大姑父剛?cè)ナ赖倪@些年,大姑媽的幾個兄弟姐妹一直張羅著再幫她找個老伴,但她堅決不同意。大姑媽除了一個人承受病痛,忍受孤獨,最顧慮的就是等自己老了,走不動了,兩個兒子還沒有退休,自己的養(yǎng)老該何去何從。很多次我沖動地想給兩個哥哥打電話,告訴他們媽媽的實際狀況,告訴他們媽媽需要孩子的陪伴與溫暖,但我知道,大姑媽肯定是不愿意麻煩孩子的,便也只能冷靜下來作罷。
2、趕集偶遇的老大爺那天起了個大早,去集市上買了幾棵菜苗,在等公交趕去上班的空隙,偶遇了這位老大爺。話題是從種菜切入的,然后大爺?shù)脑捪蛔哟蜷_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了。大爺今年70歲了,5年前老伴去世了,他哭了整整3個月,后來便一個人過。前幾年得過嚴重的失眠癥,每晚12點多就睡不著了,一個人到村口的公交站點坐到天亮。那段日子特別難熬,一死了之的念頭動了無數(shù)次,好在后來好了。大爺說好了的契機是閨女領(lǐng)著去算命了,算命先生說是兩個去世的'哥哥作祟,燒了紙做了拜祭后不治而愈,還從包里拿出算命先生的名片,告訴我神的很!大爺現(xiàn)在的退休金,加上兒女每年給的有6萬多,在我們這樣的小城,可以活得很舒坦,可惜老伴沒有福氣,那么早就走了。我說:“大爺你身體條件這麼好,還是再找一個吧,有個伴也有個照應(yīng)!贝鬆?shù)念^搖得像撥浪鼓,說我就這樣一個人挺好的,等我走不動了,就去養(yǎng)老院,也不連累兒女。半路夫妻麻煩事多,不如一個人清凈,并給我講了他們村上的半路夫妻,丈夫得了重病后,妻子去銀行把存款全部取了一走了之的事。那天周遭趕上兩個集市,大爺說一大早趕完了這個,再回頭去趕家門口那個。在等公交的10多分鐘,大爺滔滔不絕地跟我說了很多,等我要坐的公交來了以后,大爺也跟著一起上了車。我提醒大爺這路車到達不了他想去的地兒,大爺說沒事,先去鎮(zhèn)上的大超市逛一圈再說。期間在公交車上的幾分鐘,大爺又與鄰座的陌生人熱聊起來了。這是我見過的身邊很多獨居老人的其中的兩個,他們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烈的傾訴欲望,哪怕聆聽的對象只是一個陌生人!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會將更多的目光與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以及我們忙碌的工作中,似乎沒有更多的精力來全身心地關(guān)注自己的父母。也難怪,當父母垂垂老矣,我們正是四五十歲的年紀,工作中,可能是個不大不小的領(lǐng)導(dǎo),子女也可能正面臨著升學(xué)的壓力,確實力不從心。但從小給了我們無限疼愛的父母,晚年是否應(yīng)該更幸福一點呢,這種幸福不應(yīng)該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更多的需要精神上的陪伴。以前我特別簡單地想,失了伴的老人,應(yīng)該再找一個合得來的伴,彼此互相照應(yīng),走過余生,但實際上很多老人都不愿意邁出這一步,實際的婚姻生活中,涉及到雙方的子女,雙方的財產(chǎn),會有很多麻煩事,過得幸福的也不在少數(shù),但也有很多一地雞毛的例子。近些年,公立的私立的養(yǎng)老院也開了不少,但很多老人的口頭禪都是:“等我走不動了,就去養(yǎng)老院。”收費低廉的,可能去了也不盡如人意;各項措施與服務(wù)到位的,一般都價格不菲,需要強大的經(jīng)濟支柱。我的父親兄弟姊妹7個,我經(jīng)常會想,他們老了,可以湊伴養(yǎng)老,我的三叔談笑間也說起此事,說到時候讓我來負責(zé)他們一眾的衣食住行,大家合伙給我發(fā)工資,我只是一笑而過,想法確實不錯,具體是否可以實現(xiàn)就是個未知數(shù)了。前段時間在網(wǎng)上看過一則報道,臺灣的一眾平時玩得來的好友,大家集體籌資在建養(yǎng)老公寓,等老了的時候住到一起,互相幫助,共同養(yǎng)老,這一想法與我的不謀而合。前兩天看朋友發(fā)在微信群里的發(fā)的一位即將入住養(yǎng)老院的老人寫的文章,反思良多:大意是:我已生活不能自理,子女還未退休,我找了一家不錯的養(yǎng)老院,但退休金不足以支撐費用,我賣房養(yǎng)老的觀點也得到子女的支持。當我收拾行囊,才發(fā)現(xiàn)能帶走的,只是一些簡單的日用品,相關(guān)的證件,還有畢生的積蓄。人的一生,其實需要的,只是一間房,一張床,滿足溫飽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安置自己的父母,你想好了嗎?少刷一點朋友圈,推掉一些沒必要的應(yīng)酬,趁父母還在,多一些陪伴吧!以下奉上我讀過的這篇文章:當我要去養(yǎng)老院的時候
【了伴的空巢老人雜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空巢老人的牽掛雜文隨筆12-12
空巢老人的牽掛的雜文隨筆12-12
空巢老人的散文隨筆09-06
教師隨筆:空巢老人守校園06-06
關(guān)愛空巢老人12-09
空巢老人詩歌08-18
關(guān)愛空巢老人總結(jié)01-18
描寫空巢老人的散文04-13
空巢老人調(diào)研報告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