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開鑿于隋朝,它對促進中國南北經濟交流起到重要作用。隋朝開鑿京杭大運河是為了加強統(tǒng)治,后來它卻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發(fā)展。京杭大運河的開鑿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工程,雖然現(xiàn)在大運河的交通地位不是很重要,可是在過去交通不發(fā)達的古時候,它的作用不可小覷。
運河的歷史,蘊育了運河的文化。京杭大運河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zhèn),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京杭大運河是一個流動的、還活著的遺產,是一個連接各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存,正因為有了運河,才能孕育出這么多運河城市,有效促進當?shù)厣鐣洕臀幕目沙掷m(xù)發(fā)展。京杭大運河的價值和風貌傳承千萬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流”。
對古運河的命運,我曾經思考許久。
一是古運河旅游經濟帶的建設問題。
臺兒莊運河號稱"活著的運河",其歷史風貌果然非其他地方可比。它是1959年京杭大運河臺兒莊段改道城外時留下的,全長3公里。由于古街保存完好,而且生活氣息濃郁,真有回到明清時代之感,世界旅游組織稱為"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清代文化遺產,丹麥旅游專家彼德森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該是這個樣子。"
臺兒莊運河古道北岸的順河街、越河街、丁字街等部分古街巷以及岸兩邊仍然保存完整,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商鋪、古民居,還有岸邊的古碼頭等,最老的已有500多年歷史。這些街巷、古居順河而建,布局靈巧,遠看參差蜿蜒、錯落有致;難得的是,古街民風淳樸依然,居民依然保存著百年前的生活習慣和節(jié)奏,"活著的歷史"大概就是如此吧。明清建筑風格最為集中的越河街上,隨青石鋪路卵石鑲邊的古道蛇行,但見兩旁重樓疊院,馬頭墻高低錯落,昂首云天,既有北方建筑的沉穩(wěn),又有江南建筑的靈巧。細看店面臨街而立,庭院朝運河開,既順應了地利人和,又有節(jié)奏明快、方便實用的商業(yè)特色。古運河邊至今猶存的駝家碼頭、郁家碼頭、王公橋碼頭、四十萬碼頭等,一律青石筑就,臺階錚亮,從中可見當年的繁華。運河古道南岸,還保存著大面積的古村落,全是草屋茅舍、泥墻草頂,古樸清幽,隱居于參天古木之中;清代的貞節(jié)牌坊、興隆橋、清真寺等古跡、遺跡散落其間,隨處可見……
揚州古運河水質清澈,穿城而過,沿岸古跡林立,風土人情獨特有趣。從長江入口處開始,沿岸有瓜洲古渡;全國四大名剎之一的高旻寺;盛唐海上絲綢之路的渡口揚子津;鑒真東渡碼頭寶塔灣;伊斯蘭宗教名勝普哈丁墓;以及新老運河的分水嶺茱萸灣等。水線再向北延伸可順游古驛站高郵、蓮藕之鄉(xiāng)寶應等。
運河兩岸像臺兒莊、揚州這樣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城市還有許多:蘇州、無錫、通州。這些明星城市應該建設成為一個旅游經濟帶,發(fā)揮他們在運河旅游經濟帶的領軍作用。
二是古運河的保護與開發(fā)問題。
通州,運河過去在漕運上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通州人也把運河作為我們通州人民的母親河。通州有名,應該也是因為運河出的名。我不知道您聽說沒聽說過,過去有這么一句話“一京二衛(wèi)三通州”,一京就是北京,二衛(wèi)就是天津衛(wèi),三通州,為什么排第三呢?說白了我認為就是因為運河而得名。
通州在建設濱水宜居新城的過程中首先不斷挖掘運河文化。運河在過去,包括現(xiàn)在,它是通州城邊的一條河,過去又有污染,治理得又不夠,2005年以后加大了對運河的整治力度,過去河道是80米,一下給擴大了200米,運河兩岸建設有運河文化廣場,有奧體公園,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加大了運河的景觀建設,經過一年努力,運河文化廣場、奧體公園,作為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的天然大廣場,也為我們將來迎來新城的全面建設開發(fā)打了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基礎。
杭州大運河新的建設工程已經開工。杭州計劃將古運河的中河、東河與錢塘江、西湖相通,建設一個運河水系網,杭州也將拉開水上旅游新篇章。中河、東河連接段選擇在河坊街中間挖一條河道,河道寬度9.5米,兩側各有7米的鋪裝道路,人行道寬度2.5米,優(yōu)點是這個方案不需要拆遷,可實施性較強,對交通影響適中。美中不足的是,水與路的高差較大,親水性和景觀效果一般。
此外,中、東河的沿線游步道都將貫通。至于一些路口,會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一些棧道和過街設施。除此之外,沿線的住宅都將進行立面提升,其中,五柳巷歷史街區(qū)的大部分建筑都進行立面整治,體現(xiàn)“縱街橫巷”的街巷空間和街巷與河道并行的江南民居特色。
在水中看風景,除兩岸風光外,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中東河沿線橋梁眾多,共47座。杭州將根據橋梁現(xiàn)狀情況,對工程范圍內現(xiàn)狀基本完好的橋梁在保留現(xiàn)狀的基礎上進行簡單整治,對15座古橋進行保護修繕;對不能滿足規(guī)范正常使用要求的仙林橋,進行上部結構改造;對于斗富二橋、三橋,按原橋型增大跨徑重建。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運河-東河-中河三河開通水上旅游開發(fā)。
三是古運河飲食文化演化。
運河促成南北交流,同時,南北不同的飲食文化也在這里交匯。有名的淮揚菜系就是一個例證;磽P菜系的“淮”其實是指江蘇淮安一帶;“揚”則就單是指江蘇揚州了;整個淮揚菜系是淮安、揚州、鎮(zhèn)江三地風味菜的總稱;“淮”是以淮安為代表,淮揚菜系中又以揚州菜為代表;磽P菜系的形成和這三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有極大的關系。
淮安、揚州、鎮(zhèn)江三地位于長江南北,淮揚緊挨京杭大運河,從地理上看是連接南北西東的重要交通樞紐,且自古以來就是富庶的魚米之鄉(xiāng);窗、揚州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相當繁華,當時的淮安、揚州不僅僅是文化交流上的發(fā)達,更可以理解為淮安、揚州在那個時候便已是消費集中地帶!從文獻記載中淮揚菜的聞名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揚州的文化交流發(fā)展、鼎盛過程一樣,歷唐、清兩個時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顛峰,借勢于兩代皇帝的頻頻南巡期間縷縷逗留淮安、揚州。
到乾隆年間,淮揚菜系已經成為全國四大菜系之一。明清時期,淮揚宴席的發(fā)展形成一個高潮。明萬歷年間《揚州府志府志》記載:“揚州飲食華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視江表!边@“制度”之中,就包括飲宴規(guī)格、規(guī)矩。清代康熙年間的《揚州府志》中則記載:“涉江以北,宴會珍錯之盛,揚州為最。民間或延貴客,陳設方丈,伎樂雜陳,珍氏百味,一筵費數(shù)金。”乾隆、嘉慶年間,有關淮揚宴席的記載更多。據史料記載,清代淮揚宴席可分為民間宴席、市肆宴席、文人雅集酒會、鹽商宴席、官府宴席幾類。其中,著名的有民間宴席中的“七簋兩點”“三碗六盤”兩種;市肆宴席中的全席、船宴、素席等,而全席中,又以全羊席、全鱔席名氣最大;文人雅集酒會中的“紅橋修禊”“(名園)詩文酒會”“平山堂宴集”等;鹽商宴席中的“山珍海錯席”“戲席”等;官府宴中的“滿漢席”等。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揚州畫舫錄》中收錄的“滿漢席”食單,是中國關于“滿漢席”的'最早詳細記載,在中國宴席史上有著重要價值;磽P菜的聞名從做法上來講,其主要得益于選料、刀工、火工三個方面,淮揚菜選料是非常嚴格的,時下酒店里流行的鮮、活現(xiàn)做的服務,或許可以在古代的酒店里看到它的發(fā)展軌跡;刀工也是極其重要的,唐代的“三把刀”的傳說幾乎是神乎其技,菜刀便是其中之一,可見揚州人對于食文化研究,絕對不亞于騷人墨客之吟詩作賦,菜刀的傳說主要是指做菜時的刀工;至于火工,就是火候了,對于這個沒有什么明確的標準,人云亦云的是淮揚人擅燉燜。從整個淮揚菜系構成來看,淮揚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料嚴格、刀工精細;火工考究、擅于燉燜;主料突出、注重本味;原汁原湯、清則見底、濃則浮白;濃而不膩、淡而味鮮;咸淡適中、南北咸宜;帶骨者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煎炒遛炸者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淮安菜是淮揚菜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端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青蓮崗文化”,至遲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當?shù)叵让褚延锰掌髋腼,經過數(shù)千年的變遷,至明清時期成為體系完整、風格獨特、享譽南北的獨立流派,和揚州等地一道,為淮揚菜系的最終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窗膊酥v究選料和前期加工;講究刀工的合理運用;講究火候的恰到好處;講究調味的和合多變;講究菜式的豐富多彩。其中的有獅子頭、軟兜長魚、拆燴鰱魚頭、水晶肴肉、文思豆腐、三套鴨、燙干絲早已成為淮揚菜的經典代表。
萬里長城和京杭運河,它們是人類歷史上由中國人設計并施工的兩項最大的建筑工程。它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愛。本著保護與開發(fā)并舉的原則,我們要利用好這些人文景觀,充分挖掘運河文化的內涵。
【話說大運河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我有話說雜文隨筆12-23
話說北國煙雨雜文隨筆12-16
話說衛(wèi)生紙的雜文隨筆07-04
話說汕尾麻魚膘雜文隨筆07-04
開學季,軍校學長有話說雜文隨筆12-04
話說二月二龍?zhí)ь^的雜文隨筆12-20
雜文隨筆06-10
讓的雜文隨筆12-15
讓的雜文隨筆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