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報道,大致的內容是:1945年,德軍潰敗。在離戰(zhàn)爭發(fā)源地不遠的地方,一只由六名德國士兵組成的小分隊掉了隊,被紅軍緊追不放,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了。路過一個防空洞時,他們就鉆了進去,想睡個覺再走,不料,在睡夢中,防空洞被炸,洞口被封死了。
幸好這個洞里有很多的軍用生活物資,足夠他們活下去的。這六名士兵,直到第2190天洞口又被炸開,竟然還有兩名幸存者活著。在這六年的時間里,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為了不喪失語言的能力。他們始終強迫自己和對方講話。
這件創(chuàng)造了生命奇跡的事情,多么的不可思議。我把這個故事放到這里,只是想說說這個講話給我?guī)淼囊稽c點聯(lián)想。
出于生存的本能,人是要說話的。腦子里的思維結果,通過一系列的發(fā)音器官,聲帶舌頭,借著我們的嘴,很清楚的表達出來。身邊總是有很多的人和事,不愁沒話說,甚至有時盡量的避免說話。以前聽過一位醫(yī)生,關于老師的健康問題發(fā)表的一些言論,大致的內容是,人如果說話太多的話,會不利健康。
豐富的語言,又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有些環(huán)境你并不喜歡,因為那里的人說話內容與你的思想格格不入,可是因為你要生存,卻必須置身其中不停的說,有了語言能力心靈卻又很空虛,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有這方面的感受和經歷吧。
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到處尋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氛圍。過去沒有網絡的時候,大家互相的寫信,找些志同道合的筆友;書面交流溝通成了聊天的一種,F(xiàn)在的人就幸運的多了,因為有了網絡,可以任憑自己喜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聊友。志趣相同的成為知音,好朋友;不和自己胃口的,我們只需閉嘴或者消失。
就本人而言,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豐富而浩瀚的`文學知識,讓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同時又有些不甘心,很想表白,想訴說。遺憾的是,常被被個人生活和工作的環(huán)境束縛并禁錮著。也從來不愿做對牛彈琴的樂手。
有Q號至今,文學群倒是加了幾個,印象深刻的是紀弦文學群。在這里,爭論時常會在這里發(fā)生。犀利苛刻的言辭,乍聽起來似乎讓人心生不悅,轉而又會發(fā)過來一張笑臉或是緊握的雙手,不悅也隨之消散。極像兩個激烈爭論中的朋友,吵著吵著忽然又覺得的沒趣,遞一支煙,拍拍對方的肩膀,哈腰,點個頭,好了,沒事了。
我卻總是能在這里讀到最真實的語言,最中肯的批評。高手常常隱匿其中,你的心思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著。就像我,偶爾也偷窺他們,看他們如何的神采飛揚,論詩作文。
最讓人覺得受益匪淺的是,群友里的人對你的作品的批評。前日發(fā)了小詩一首,名為《把風給裝起來——珍藏》,紀弦給我認真的點評了一下:他首先肯定我的詩取意很好,意境很美,比喻意向拿捏到位。不足之處顯然也是詩中之大忌,有二:第一凝練不足,第二語言不夠精美。
他說的很有道理啊,詩的語言應該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還要極為精煉。自己雖然知道欠缺,卻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被紀老師這么直接的點評出來,方覺得該好好的重視一下這方面的不足之處。該謝謝他直言,只能發(fā)兩個字:謝謝。
寫詩,我真的不是行家里手。能學著寫出這些淺薄的小詩,也是受益與我的一位知己朋友,不曾謀面的名叫華生的好友,正是他的鼓勵和熏陶,我才對自己有信心,把偶然的一點靈感,飄灑在潔白的紙上,通過網絡,傳播出去。
網絡聊天其實就是說話,只不過不用我發(fā)音器官。手指敲打鍵盤,無聲的言語表達我們真誠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想來,又有些擔心,這么的依賴于網絡的交流,似乎省了不少的口舌,許多年后,我們是否因此而又喪失了用發(fā)音器官說話的能力呢?不得而知,任何事情,只要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就讓它發(fā)展去吧!大可不必去庸人自擾去費神想它。不管是虛擬的網絡還是真實的生活,也不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氛圍。我們依舊要交流,要說話,要聊天。
【聊天-生活感悟隨筆】相關文章:
聊天的男人很寂寞-生活隨筆04-05
生活隨筆:和大嫂聊天04-23
和月亮聊天生活隨筆06-29
生活隨筆:生活感悟06-15
感悟生活隨筆05-18
隨筆生活的感悟03-17
生活感悟隨筆03-21
生活隨筆感悟04-08
生活隨筆感悟生活初中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