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為此需要好好地寫一份計劃了。想學習擬定計劃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一歷史課程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歷史課程教學計劃1
一、教育進度及內容
1、初一:《我國前史》第二冊。期中授完1—14課,期末授完全部內容。開學第一周,教師引導學生通覽教材,全體感知教材內容及編排編制。師生共同商定本期教育計劃。全期用2——3周時間組織學生期中期末考試。
2、初二:《我國前史》第四冊。期中授完1——17課,期末授完全部內容。開學第一周,教師引導學生通覽教材。全體感知教材內容及編排編制。比較新舊教材的異同,師生共同商定新的教育計劃和戰(zhàn)略。全期用2—3周的時間組織學生期中、期末溫習考試。
3、初三:《國際前史》第二冊。期中考試或5月1日以前授完全冊內容。期中至中考前完結我國近現代史、國際近現代史的三輪溫習。即分冊系統(tǒng)溫習,重點、難點、熱門專題溫習,綜合模擬訓練。教師新授《國際前史》第二冊前,要引導學生全體感知教材,分析新舊教材的異同,調整好教育計劃和學習戰(zhàn)略。
二、教育要求及建議
1、基礎年級應嚴厲開設課程,開足課時。初三年級要根據新授和溫習要求恰當增加課時。
2、各年級均要配備專職前史教師。兼職前史教師要力求講堂教育規(guī)范化,前史學科常識專業(yè)化。
3、要建立前史教師的訓練機制,健全前史學科教研組活動規(guī)章,積極開展學科教研活動和前史課題研討。
4、要深入學習前史新課程標準,進一步加深了解,查找人教版、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新教材,積極開展對新教材的學習與研討,為20xx年秋季新教材試驗作好充分準備。
5、切實加強講堂教育變革,努力提高教育的民主性和開放性。推動師生互動,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氣。
6、積極開展聽評課活動,相互學習,揚長避短,不斷提高。前史教師的教育比武和論文競賽要作為常規(guī)要求落到實處。
7、提倡教育形式的多樣化,重視前史活動課的教育研討,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觀和前史遺跡,積極開發(fā)當地校本前史課程。
8、積極推動教育方法和手法的現代化。積極運用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助教育。各校在教材征訂時要嚴厲訂齊訂足掛圖、地圖冊等教育材料。
9、注重前史學科與政治、地輿等學科的相互浸透,培育學生綜合運用常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才能。
10、加強畢業(yè)年級的溫習備考作業(yè),發(fā)揮團體力量,搞好重點研討。即《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前史教育大綱》(試用修訂版)的研討;市中考考試闡明和市編溫習材料的研討;近年來中考考試形式與內容變革的研討。
三、學科活動的'組織
1、組織教師參與省、市、縣三級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訓練。
2、恰當的時候,組織全縣畢業(yè)年級教師開展溫習備考研討活動。
3、以新課標的要求為標準開展講堂教育規(guī)劃或教案競賽。
4、在全縣重點開展前史活動課教育研討。
5、組織教師參與新教材試驗區(qū)的教育調查與學習。
初一歷史課程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學校教科室推出的“雙思三環(huán)六步”教學模式實驗,努力在課堂上構筑基本框架,然后逐步深入層層深入,使本科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落實推進濱州市中小學課程的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加強大家協同作戰(zhàn)、教學研究的能力;跟各位老師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師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
擔當“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課程的研究者、開發(fā)者”的角色;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超越教材,創(chuàng)造課堂情境,靈活把握當時的課堂資源,教出興趣,教出美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聯系實踐案例,在歷史備課組、教研組活動中通過思維碰撞,使課改的理念真正走進大家的頭腦。積極參加區(qū)、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學論文的'征稿、課題的研究,力求教學促科研、科研帶教學,為創(chuàng)造人民滿意學校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2、改革備課,減負增效“磨好課”。
在制定規(guī)劃、教學目標時突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多維設定;備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活動、合作學習、探究方式,以教學方式的改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明確重點、難點及其對策,強化支撐點;將備課大而化之、實而共享。提高備課的質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時間用于“磨好課”,創(chuàng)設氛圍,掀起高潮,力爭隨堂課好課率達50%以上。
3、提高素質,提供舞臺“練內功”。
努力學習掌握嫻熟的教學推理能力和綜合的教學理念;倡導鼓勵跨學段、學科聽課,加強大家協同作戰(zhàn)、教學研究的能力;聽課驗收中提高優(yōu)課率;
三、教學措施;
1、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初一學生打好基礎,健全成長。
3、強化質量意識,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fā)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zhàn)。
4、著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yōu)補差工作。
5、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
6、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做到經綱為綱、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guī)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7、引資料、學經驗。同科老師要互相學習,正常開展聽課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校統(tǒng)一訂購的復習資料統(tǒng)一使用,以充分發(fā)揮其效益。
8、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補救。
四、教學進度
1-4周 第一單元
5-8周 第二單元
9,10單元復習
11-15周 第三單元
16-20周 第四單元
21,22周 復習
- 相關推薦
【初一歷史課程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04-03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12-26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12-26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03-09
歷史課程教學計劃(精選14篇)07-15
高一歷史新課程教學計劃04-09
高三歷史課程教學計劃06-20
初一歷史教學計劃05-10
初一歷史的教學計劃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