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原》教學反思 篇1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描寫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現(xiàn)了草原繁榮興旺的新氣象。本課意在讓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的心情。文章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yōu)美,是學生在朗讀中初步感受語言優(yōu)美、獲得閱讀快樂的好課例。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征和低段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我主要在以下兩方面進行探索。
一、充分運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多感官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再加上草原對于我們江南水鄉(xiāng)的孩子們來說還是很陌生的,這使學習本課有了一定難度。因此,教學中,我借助多媒體適時創(chuàng)設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動、豐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課始就播放一段有關草原的視頻,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對草原有了直觀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寧靜、新綠、回蕩”等詞語是難點,課件的視覺沖擊加上老師語言的描述,使這些教學上的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托觀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風光美麗,體會牧民生活的歡樂,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喜愛之情,從而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二、多種方法隨文識字,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識字教學時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本節(jié)課我以文本為載體,依托文本引導學生隨文識字。教學中我采用多樣化的識字形式讓識字與閱讀有機結合,在多樣性、趣味性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快樂識字,感受漢字的魅力。在對學生的認知有了充分的估計上,對每個生字各有側重,有的字音是重點,有的字形是重點,有的字義是重點。如:遍順口溜記“原”(草原是個大工廠,里面出產(chǎn)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變遷;利用古文字記憶“牧”的字形、字義;從而引出“民”的組詞,記憶“民”的筆順等。這樣做優(yōu)化了學生主動識字的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
《草原》教學反思 篇2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我個人看來,這篇課文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注定了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有是一個大的挑戰(zhàn)。在講課之前,我還猶豫再三,擔心學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點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節(jié)課下來卻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課上的表現(xiàn)把我的擔心全都打消了。學生們那獨特的見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時連我這個老師都自愧不如。
回憶教學前的準備及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引發(fā)學生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恫菰愤@篇課文是學生自己選擇的課文。當時班中有一半的學生喜歡本課,為了讓另一半學生也感興趣,在第一課時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在范讀中學生改變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讀起了課文。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chuàng)造了時空
文章篇幅較大,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jié)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學生主體在反復讀中理解,在反復說中明理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在學習《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上的人留給了你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在學習中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
教師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么理解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
。、小組交流、全班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
讓學生盡可能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正是有了讀和說的鋪墊,學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個學生都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加以匯報,在匯報中全班學生沒有丟掉一個知識點,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场⒋竽懯褂镁C合和開放性強的問題,發(fā)揮語文綜合性的功能特點:
在最后當我問到“課文的主要筆墨都放在了蒙族人民的描寫上,而開頭又為什么寫景呢?”這一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學生A說:“景色與人物相互映襯”。B說:“草原的景美人更美”。C說:“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昏暗的小屋中,可能他的心胸就會變的非常狹隘,生活在這么遼闊的草原上可以使人的心胸變的寬廣!笨矗@不正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極好體現(xiàn)嗎?一節(jié)課下來,我的話并沒有幾句,而學生卻把課文理解的如此深刻,也就是把大量的時間都交給了學生,學生在體會思想感情時,抓重點句進行分析,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品讀,從而突破難點。
在這節(jié)課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問題:
一、課后練習中的讀讀寫寫落實不夠
讀讀寫寫中的很多詞正是重點句中的重點詞,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理解詞義,而不應局限于第一課時中單純的句詞。
二、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課前總擔心學生理解不透其實學生的能力很強,只要做法得當,學生會理解到位。
三、缺乏點睛之筆
當學生說到人與景的關系時,我只是積極的肯定,而缺少精練的小結和精彩的點評。如果當時加一句“這就是人文性的最好體現(xiàn)”那么會更精彩。
《草原》教學反思 篇3
《草原》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lián)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我充分的進行了準備,希望能給班級的孩子們一個快樂學習的課堂。
一、成功之處:
1、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剛開學的學生起到了很好的調(diào)動和收心效果。
2、開展活動,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A:創(chuàng)設情境,模擬蒙古包外見面握手的場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古族同胞,我來到美麗的陽城觀光旅游,你們會怎樣招待我?
這些情境的創(chuàng)設、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二、不足之處: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fā)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zhì)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教師語言還不夠優(yōu)美,激勵評價還應更有針對性。
3、課堂上讀的層次和形式還應更多樣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學反思 篇4
《草原》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完本課,細細反思,成功之處喜悅作為經(jīng)驗,不足之處不餒作為改進的目標。
一、 創(chuàng)設情景,熏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課件,讓學生看到優(yōu)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欣賞著藍天白云,碧草盈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贊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自主發(fā)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xié)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fā)展。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著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我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yǎng),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較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體恰當?shù)匕蜒蛉涸诓菰系拿辣憩F(xiàn)出來。此訓練比較到位。
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實際生活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第一段寫景語言優(yōu)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戰(zhàn),用自己的語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钡拿谰爸匦逻M行描述,把學生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學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進行描述,真正理解到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師及時給予肯定,在贊揚聲中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驚嘆的是什么?為什么會覺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為什么?分層次去理解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體會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愿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引發(fā)起激情,要抒發(fā),要表達。然后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果你就在老舍身邊,你將怎樣抒發(fā)你此時的心情?使學生深層次體會到草原的美。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xiàn)。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xiàn)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這一點我體現(xiàn)得不夠明顯。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教學中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在今后的教學之路上我將揚長避短。
《草原》教學反思 篇5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訪內(nèi)蒙草原的一篇特寫。作者用細膩的筆調(diào),以飽滿的熱情向人們展現(xiàn)了內(nèi)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濃厚的草原風土人情,贊美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誼。文章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樣一個對偶句濃縮了依依惜別的感人場景,這句話是文章感情的升華,也是文章中心的表達。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xiàn)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由于農(nóng)村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文字,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課文,抒發(fā)美的情懷
課中,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自己投入地誦讀,讓孩子們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感受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內(nèi)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借助多媒體展示與文字內(nèi)容相符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學生走進語言文字里了,就如身臨其境一般來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著草原的無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薄霸谔斓紫,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繡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感悟、理解。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文章內(nèi)容、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產(chǎn)生了自己的讀書見解,對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學生經(jīng)歷了這一讀書過程,心中自然產(chǎn)生了諸多感受,再安排配樂吟誦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悟,把優(yōu)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朗讀出來,用有聲語言再現(xiàn)美,表達美。多媒體的應用,減少了繁瑣而徒勞無功的講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篇6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字優(yōu)美、內(nèi)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xiàn)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
在教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方面,從看圖入手,先引導學生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畫面內(nèi)容,然后再指導朗讀。通過熟讀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因為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我就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運用掛圖來展現(xiàn)大草原的美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課文閱讀分析中,我緊扣了一個“情”字:
一、在導入課文時——入情
我說:孩子們,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里,到處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購物娛樂都很方便,但還有一個比大都市更美麗的地方,教學反思《《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下面請孩子們聽這首歌描繪的是什么地方:“遼闊的草原,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奔騰的馬兒……就是我的家”。合著優(yōu)美的歌聲,我不時用手勢、表情進行表演。孩子們被優(yōu)美的歌聲和我恰當?shù)氖闼灞硌菟腥尽?/p>
二、在感受課文時——動情
如何讓孩子們“動情”呢?先讓孩子們自由誦讀,然后聽老師范讀,讓孩子們正確把握語氣,把握感情。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總是飽蘸著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用圖畫、音樂、表演的藝術形式,讓他們通過讀去品味。例如:我在處理課文歡樂踴躍這一場景時,想方設法用音樂和圖畫相結合的方法,讓孩子們體會“涌出的…”、“蹦跳的…”、“跨上的…”、“追趕的…”這一歡樂的場景。此時此刻的課堂,師生都沉浸在一個無形的充滿情感交流的草原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表情朗讀中——抒情
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發(fā)了,他們會情不自禁的進行抒發(fā)。我采用分小組進行賽讀、點名誦讀、小組選代表表情誦讀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盡情的誦讀,抒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真切感受。這節(jié)課,師生的情感隨課文的情感起伏而推進、延續(xù),使課堂變成了草原,孩子們成了羊兒、馬兒……
《草原》教學反思 篇7
《草原》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敘事性散文,此類文章只有多讀,才能明白文中之意,體會文中之情,從而感受其語言的精妙。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結合欣賞歌曲、電腦圖片激發(fā)學生讀書、發(fā)言的興趣,提高其語文能力。下面我就本節(jié)課具體情況做幾點總結:
1、以到過草原的同學的切身體驗,欣賞歌唱草原歌曲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拉近了學生與草原的距離,起到了激情導入的作用。
2、通過靜靜地默讀,邊讀邊想,給學生充分時間獨立鉆研文本,潛心會文,想象畫面,體會感情,促使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景色美;又通過學生放聲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品味語言,讓學生經(jīng)歷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的閱讀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重點詞,如茫茫、勾勒、渲染、翠流等詞語,激發(fā)學生用心去領悟,用情去體會,用想象去補充,讀出語言文字背后“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4、在學生理解體會到語言美、景色美的基礎上,當他們的情感為之陶醉之時,讓他們及時表達,學生這時會一吐為快,下筆有神,達到了讀寫的有機結合。
本節(jié)課,我做了很好的設想,但并未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后面設計的看圖片進行語言個性表達沒有進行,另外,學生的朗讀還太欠缺,組織語言、想象能力也需在教學中逐步培養(yǎng)。總之,今后在語文教學中,我要努力探尋好方法、好思路,爭取把語文課上得如各位主任所講的真實、樸實、扎實。
《草原》教學反思 篇8
《草原上》是三年級上冊第二課的一首歌曲,一首蒙古族民歌,歌曲的音樂語言十分簡練,基本素材只有一個包含兩個樂句的8小節(jié)樂段。其節(jié)奏舒展,旋律優(yōu)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使人置身于一望無邊的遼闊草原情景之中。歌曲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傾吐了牧民對家鄉(xiāng)無比的熱愛和贊美的情感。
首先,發(fā)聲練習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孩子接下來演唱的效果,發(fā)聲練習一定要提醒孩子輕聲演唱,把音連貫在一起,自己聽辨什么是美的聲音。
其次,帶領孩子們復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再次感受這兩個音符的長短,把“—”歐帶進節(jié)奏,讀一讀,知道了這些時值的長短,開始讓學生看歌詞中的節(jié)奏型,試著讀一讀。這首歌曲的歌詞很簡單,孩子們只要多注意就能夠正確的讀出來,但是這個環(huán)節(jié)忽略了“×———”全音符的時值,可能會有部分學生讀不正確,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留意并糾正這個地方,再次提醒孩子們這是個全音符“×———”注意有幾拍,不要少拍。歌詞按照節(jié)奏讀下來以后,我試著先讓學生認識“356”三個音,從一年級到現(xiàn)在孩子們對音準應該有了初步的認識,引導大家學習樂譜,主要問題在高音“1”上,沒有大概的高低音概念,就沒辦法完整演唱樂譜。
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到這一點,不能把他們想像的完全一樣,設計的課程應該是有變化的,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定教學方案是很有必要的,慢慢摸索,繼續(xù)學習!
《草原》教學反思 篇9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字優(yōu)美、內(nèi)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xiàn)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在教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方面,借助多媒體課件,先引導學生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畫面內(nèi)容,然后再指導朗讀。通過熟讀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因為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我就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運用圖片來展現(xiàn)大草原的美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通過讀書,有所觸動,有所感受,進行質(zhì)疑。把觀察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lián)系,有利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體會,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但在講授這一課時,也存在了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教學經(jīng)驗的不足及本身對教案的不熟悉,導致在上課時不能更多的關注學生。尤其表現(xiàn)在與學生的交流方面。
1.上課無激情,不夠投入。應在語言、體態(tài)等方面多加注意,能夠身臨其境。
2.未能與學生進行目光式的交流。
3.如何讓學生帶感情朗讀課文,避免讓學生齊讀,頓讀、機器式的朗讀。
4.對于詞語的理解應靠表情等讓學生感受的,而不是單純的靠教師解釋。
5.在語言組織方面,要避免使用“分析課文”“檢查”等詞,注意邏輯性。
6.在授課時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7.注意使用課件時,阿拉伯數(shù)字的使用、格式安排及語言銜接等方面。
所以通過講授《草原的早晨》這一課,讓我明白了要想上好一節(jié)成功的、生動的課,千萬不能在課堂中形成“學生死角”。也讓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這樣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才能與學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謂“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
《草原》教學反思 篇10
《草原上》是三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是第五冊教材中唯一一個弘揚民族音樂的單元。
教學設計上,我主要根據(jù)學生年齡與身心特點,進行了綜合的設計。教學過程仍以歌舞、伴奏為主要的體驗音樂的方法,但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那就是改變傳統(tǒng)的聽唱學習方式,初次嘗試由視唱入手,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填詞演唱。
時間證明,我的嘗試是成功的。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學習任務。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使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增強,視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音樂的興趣﹍﹍而這些也正是我嘗試這種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
對于剛剛升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種方法是有很大難度的,而我的大膽嘗試,另一方面體現(xiàn)的世我對學生的透徹的了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戰(zhàn)不殆。所以備課中我既要備教材,更要備教學生。我的方法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還要針對學生的哪些技能進行特殊訓練?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復的斟酌中,我決定剛剛的學習方法,也形成了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
這節(jié)課還有一個亮點是,體驗音樂的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樂、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學生面前。視與聽的結合,營造了強大的震撼力,激起學生隨歌起舞的情感。這時拿出我自費為他們準備的筷子,邊講解邊示范,很快地把他們引入音樂,變身為驕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樂帶給自己快樂同時,進一步了解了蒙古族舞蹈,從而為民族音樂感到自豪。
本節(jié)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現(xiàn)音樂的時候,總是忽視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學課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學生年齡較小。主應力分布不均,顧此失彼了。還有就是新學歌曲,唱我的熟練度還不夠。從這也看出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真實的。
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多運用這樣或類似的方法,讓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促成更強的學習音樂的能力。
《草原》教學反思 篇11
也許是因為我很喜歡大草原,一直都很向往大草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設計這課教學時比較投入,花了比較多的心思去備課,設計教案,錫林郭勒大草原教學反思。課堂上我首先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想象美麗的大草原的景色和生活。在聽覺的刺激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把他們帶進課文學習。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掛圖展現(xiàn)草原的美麗,再通過深入閱讀理解找出草原的特點,使學生切實感受草原的廣闊、美麗與歡騰,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進行表達,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學習野草這部分內(nèi)容時,學生們通過抓住“滿眼綠色”想到草很多,我問:“現(xiàn)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時我們已來到美麗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們的腳下,我們興奮地向前奔跑著,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讓學生體會到草原的廣闊。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十來歲的孩子”這句話時,我讓學生站起來,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導學生讀出對草原的喜愛之情。
在學習湖水這部分內(nèi)容時,讓學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難點。學生通過讀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凈,湖水很多,但并沒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導學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還能映出什么呢?學生們說:“映出了圓圓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顏六色的野花”……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麗,又突破了難點,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
靜下心來慢慢回顧這一堂課,感覺到整堂課很成功,課堂氣氛活躍而井然有序,充滿著探究的意境,尤其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我讓學生先找到描寫人和動物動作的詞,并問孩子們,你們從這些動詞中體會到了什么。接著,我再讓學生全體起立,在一曲《賽馬》中讓學生都跟這感受草原上騎馬的快樂,然后一邊背誦第四自然段一邊把人和動物的動作表演出來,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了“學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美麗與歡騰后,我問學生:“我們即將要離開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達你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學生說到:“我想用《敕勒歌》這首詩表達我對草原的喜愛之情!薄拔蚁氚堰@美麗的景色畫下來。”“我想用照相機把這美麗的景色照下來!薄渚浒l(fā)自肺腑的語言道出了孩子們對草原美景的真摯感受,這樣的方法讓他們?nèi)缟砼R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錫林郭勒大草原不僅是美麗、廣闊的,更是充滿生機的。
通過這次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對課文內(nèi)容、重難點的把握得比較到位。但在教學中學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這讓我對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陷入了思考,比如:我在引導學生通過想像感受草原的廣闊時,我問:“此時我們已來到美麗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們的腳下,我們興奮地向前奔跑著,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很多學生都回答看到了野花、牧民、百靈鳥等,并沒有感覺到草原的廣闊,之后,我只有再啟發(fā)學生,那你們在草原上跑著,看到了草原的邊嗎?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無邊無際,F(xiàn)在再來回顧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我覺得,我是不是換一種方式來啟發(fā)學生更好。
當然,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作為老師并不能事先一一預設好,一切都要以學生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機會的話再給學生們上這一堂課,通過課堂來驗證我的想法。
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我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找出做橋梁作用的過渡段,認識過渡段的作用,這一步做得很成功.
《草原》教學反思 篇12
反思前,我不得不說,讀書給了我更多的靈感和啟迪,更新了我長久不變的教學思想,讓我學會了很多。這節(jié)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我有了深刻的反思。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入品詞析句是這節(jié)課中最成功的一面。反思如下: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會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
體會是學生自己的體會,教師不能強加給學生。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的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不斷地統(tǒng)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整個教學設計的階段,我始終把學生與自己擺在平等的位置上,為教學全過程師生之間平等、民主對話奠定了基礎,創(chuàng)造了條件。課堂教學中,我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關注學生自己的感悟與理解,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自己則扮演一位聆聽著、鼓勵者、指導者、參與者,把學習、感悟、想象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大膽地說自己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力求將自己與學生擺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nèi)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nèi)心實際了,做到了語言與感受相一致,而不再是套話連篇了。
二、教師要深層地挖掘文本資源,力求借助文本內(nèi)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
教學中,從學生的閱讀欣賞──展開想象──品詞析句──自主感悟等環(huán)節(jié),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我認為孩子們的理解和想象是可以超越文本的。比如說,在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這句話時,民主平等的氣氛讓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我問:為什么草原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時,有學生這樣回答:作者初次見到草原,猛然間換了一個環(huán)境,心情豁然開朗,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還看到了羊群、小丘、駿馬,都是那么美麗,他的心情很愉快,所以看什么都覺得可愛。也有學生那喧囂的城市天空與草原的天空作比較,來襯托草原天空的可愛,從學生精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們身上的創(chuàng)造潛能被挖掘出來了。
不教語文不被語文這條韁繩拴。經(jīng)常教語文的,有時候會受語文的限制,在教學方法與過程的設計上有所局限。當我拋開腦中的常規(guī)的設計思路來看《草原》這篇課文的時候,思如潮涌,各式各樣的教學設計、教學內(nèi)容不斷涌現(xiàn)。從三維目標完成的效果來看,這節(jié)課既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受到感情的陶冶和熏陶,學生又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深入地品詞析句,領悟文本表達的內(nèi)容,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話語超乎了老師的想象。所以,課堂上,必須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這些,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得知識,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語文素養(yǎng)?梢哉f,我最終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內(nèi)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發(fā)展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具備創(chuàng)造的潛能,他們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師善于激發(fā),學生可以表現(xiàn)的更好。
對于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會現(xiàn)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資源,著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把提問的機會、解決問題的機會、朗讀感悟的機會,尋取學習方法的機會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會有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會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他們的思維、思想、理解和感悟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課堂將充滿個性化的理解感悟,教學將真正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氣質(zhì)類型,以及認知方式。
三、教學中,我不但讓學生知道了是什么?,更讓學生知道了為什么?和怎么樣?
課件中所使用的圖片和音樂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很容易讓他們感受到美麗,最容易引發(fā)學生對美的享受。高年級的學生通過視頻音樂的欣賞,以及對文本內(nèi)容的簡單閱讀,很容易就總結出草原景色美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內(nèi)心深處有所觸動,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個性化的理解和閱讀,隨時鼓勵學生對文本創(chuàng)造性地感悟和發(fā)揮,讓學生真正地參與了課堂,有效地進行了思維,他們結合文本種語言情境展開想象,產(chǎn)生意境,并能夠使自己的理解感悟超越文本情境,不但能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感受,更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感悟,這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堂不再強調(diào)答案是否標準,而是更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應該知道為什么?。就好比說草原天空的特點是明朗的,孩子們能夠找出明朗這個詞,但對于明朗理解感悟、明朗的原因、明朗給人的感受、明朗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等等,學生并不一定有更為深刻的體會,如果教師在此處輕描淡寫,學生就更不可能展開想象,走進文本描述的意境了。
所以,在學生不難理解的地方,教師就沒有必要在這方面賣關子,繞太多的彎。在閱讀的過程中,多讓學生對字詞句進行品讀,揣摩,反復吟誦,推敲,質(zhì)疑,其實,這就是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也是學生深入了解感悟文本、情感受到陶冶所必不可缺少的過程。我讓學生通過視覺與聽覺,再加上想象能力的配合,感受草原的美麗,之后,并不急于分析課文,而是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感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此時,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在想象,甚至他們還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有高于作者的感悟,對文本有新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
《草原》教學反思 篇13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xiàn)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以及對民族友誼的歌頌。本課重點一是讓學生通過文章優(yōu)美的語句,體會作者對草原美景及人民熱愛的情感;二是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fā)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
一、采訪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學生對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單純的指名讀從網(wǎng)上了解到的草原風情,又略顯枯燥乏味。因此,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有去過草原的嗎?正巧,我班的劉正升同學去過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學去過,其他同學頓時對他投來羨慕的目光,為調(diào)動氣氛,我隨機走到他身邊,現(xiàn)場對他進行了采訪,我是這樣說的:“好,老師現(xiàn)在就采訪一下劉正升同學,草原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一望無際,空氣清新)你在那里玩兒得愉快嗎?騎馬了嗎?(沒有,怕從馬上摔下來。)吃了些什么?(借機介紹奶茶、手抓羊肉)說得真好!老師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過一次草原,和劉正升同學的感受是一樣的?上Т蠹覜]有去過草原,但是沒有關系,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風情。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認為是成功的,當我走到劉正升同學面前采訪的時候,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隨之投來,我發(fā)現(xiàn)每一個同學都在認真傾聽,采訪中劉正升同學的表現(xiàn)也很輕松,消除了緊張感,此時的氣氛十分融洽,確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讀中悟
古人把學習稱為“讀書”“念書”,實在是抓住了學習語文的關鍵,只有“熟讀”才能“精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讀書的經(jīng)驗之談,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
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nèi)容分析和千篇1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diào):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學本課我始終把朗讀放在了第一位。
本篇課文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草原美景。教學中,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討論:本自然段寫了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語句中能夠體會出?學生們邊讀邊畫,討論非常激烈。匯報中,同學們各抒已見,能夠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找出草原景色的特點:大、綠、美。重點有五句話: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匯報中,學生能夠抓住“更”、“那么”理解出草原的天與別處的不一樣,說明這里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是不一般的。學生匯報后,我是這樣過渡的:同學們說得特別好,是草原上的青草凈化了空氣,泛著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遠離喧鬧的城市,初入草原,頓覺神清氣爽。
在這樣美麗遼闊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生:猶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我緊接著說:你能不能把老舍先生的這種感覺用你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來?學生舉手踴躍,能夠?qū)⒅攸c詞“更”、“那么”加重語氣,并把老舍初次見到草原高興愉悅的心情讀出來。接下來的四句話“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备菍⒉菰摹按、綠、美”描寫得淋漓盡致。
同學們邊匯報,我邊借機指導朗讀,同學們朗讀的熱情越來越高,后進生“劉梁”等幾個同學也被這種氣氛調(diào)動起來,積極舉手參與朗讀。最后,我采用配樂朗讀的形式將課堂推向高潮,隨著音樂的響起,我們仿佛置身于草原,沉浸于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的確,語文課不能沒有瑯瑯的書聲。很多課文學生可以通過讀,讀出我們想要講的東西。學生們能夠在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品評感悟及體味領會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作者直接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課標中將“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里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fā)展智力所必需的。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都在于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淀。本課書語言優(yōu)美,用詞豐富準確,并運用了恰當?shù)谋扔、擬人等修辭方法將草原美景和人們的熱情好客的場面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們能夠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草原美景,體會出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去際!边@句話時,學生們能夠找出本體和喻體,但是對“渲染、勾勒”兩個詞并不十分理解,字典上的解釋也很抽象。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誰能將這兩個詞用國畫的畫法表示出來?
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張宣紙,請我班“小畫家”張悅來現(xiàn)場作畫,用了這兩種畫法把小丘的樣子畫下來,非常直觀,學生當即理解,并對這句話中作者為什么把小丘比作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體會出了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
課后,學生們將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好詞佳句按以往貫例都積累到了語言積累本上。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每節(jié)語文課,我們老師都能注重這方面的訓練,相信學生將終身受益。
四、不足
。、本課教學重點之二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中學習、體會作者是如何準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從而提高表達能力。課后“思考練習”題,也是圍繞“學語言、用語言”這一特點編排的。教學設計中,我也是圍繞這一重點設計的,但是在講解“那么……那么……”、“既……又……既……又……”這兩個詞時,只留于表面,沒有深入進行講解,應該告之學生:兩個“那么”連用,是寫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凹取帧取帧敝g是并列的關系。然后啟發(fā)學生用這個詞造句加深理解就更好了。因課上的失誤,作業(yè)中學生在對這兩個詞進行造句時錯誤率較高。
。、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chǎn)、學習和工作方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相比,信息技術教學有其明顯的優(yōu)點:直觀、形象,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本課書的教學完全可以利用大量從網(wǎng)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yōu)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雖然學生們能夠在朗讀中體會,想像課文所描繪的畫面,而且書中也有相應的圖片,但是如果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來,會更加直觀、形象,會更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jié)課由于準備倉促,多媒體課件沒有利用上,也帶來不少遺憾。今后教學中,我將會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手段使我的語文課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草原》教學反思 篇14
《草原》這篇課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xiàn)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lián)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xiàn)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煉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jié)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采取了自由讀、小組讀、個人讀、品讀。
最后我又為學生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jié),也就知道了內(nèi)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為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草原》教學反思 篇15
《草原》一文教學嘗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讀自悟,達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一、從整體入手,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的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的景美,營造審美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
二、從學生的感悟入手,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朗讀體會,想象情景和聯(lián)系生活,體會草原的美麗。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凸現(xiàn)了語文學習途徑的多樣化。
三、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走進課文中所描寫的情景,使學生真正受到感染,體會情感,培養(yǎng)審美情趣。
四、課內(nèi)外閱讀相結合,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學生在體會了景美和人美之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對文章的理解得到升華,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草原》教學反思 篇16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12課《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課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并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人文風情。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采取先整體感受到品讀優(yōu)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結合本學期探索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鼓勵學生多讀課文,多講感受。
一、整體感受,把握敘述順序。
《草原》具有豐富的美育內(nèi)容。初讀時,學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tài)美;蒙古族人穿著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內(nèi)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tǒng)美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給課文分段,并加上小標題。在全體學生自由朗讀、學習了課文之后,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復習加小標題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長街送總理》等,再讓學生分學習小組,把本課的小標題按順序列出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了,輕松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二、品詞品句,體會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fā)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fā)揮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xiàn)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后讓學生讀出“我”贊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贊美草原。
同樣地,作者還通過描寫小丘、羊群、駿馬和大牛等景物,勾畫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這里,我讓學生去找表現(xiàn)這些景物特點的詞句,通過讀來感悟到作者被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從而產(chǎn)生了“驚嘆”“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的感受。讀到這里,師生都被這美境打動,腦海里就會浮現(xiàn)出那美境的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神妙之筆,達到與作者感受同步,產(chǎn)生共鳴。
《草原》教學反思 篇17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diào)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瑯瑯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diào),卻不盡人意。后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nèi)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圣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那么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zhì)量。
《草原》教學反思 篇18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不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難度,再加上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挑戰(zhàn)。在講課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導學生把這篇文章學好呢?課后,我覺得蠻成功的。現(xiàn)在把成功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才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某種啟迪。在第一課時,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投影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在音樂的伴奏下,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吸引住了,從而產(chǎn)生了學習的欲望,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習積極性。
二.兵分兩路,既重景色的欣賞,又重情感的熏陶
這篇課文,首先寫草原的美麗景色,再談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首先讓孩子們學習有關景物的描寫,然后再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民族情誼。這樣的教學,側重點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讀,在讀中感悟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我盡可能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草原》教學反思 篇19
看到這篇課文是那樣的熟悉,它是五年級學過的內(nèi)容,在這一次新的統(tǒng)編教材里又出現(xiàn)了,我覺得應該不用學了,只需一帶而過,完成練習題就可以了!
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備課,突然發(fā)現(xiàn)此次的重難點與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學的側重點發(fā)生了變化。也許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備好課,走進課堂。按部就班的讀書自學,積累字詞,解決了基礎知識問題,開始探究學習。此次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寫,并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課文中,作者按照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了草原的風光,最后還展開聯(lián)想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是五年級學過的內(nèi)容,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輕松。剩下的2—4自然段則作為略讀段落,從中體會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最后,抓住課文中心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來體會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
再學這一課時,按照一定順序描寫景物,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成了本課的重點!所以學完這一課后,除了完成課后練習題,我還讓學生仿寫課文第一自然段,交上來的小練筆大多同學寫得不錯!
反思存在的問題:課堂講解過于繁瑣,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課堂效率不是很高!
《草原》教學反思 篇20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敘事性散文。
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lián)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yōu)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lián)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根據(jù)文章的特點,我著重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激起了解西部,熱愛西部的興趣。我在課前已要求學生查閱有關的書籍或上網(wǎng)查找相關的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大草原的詩詞、文章,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加深對草原的感性認識。其次,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一方面,我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將文章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把草原的美景分為三大部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lián)歡圖,通過這些圖畫,表現(xiàn)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另一方面,我還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上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由于品讀優(yōu)美語句,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于是,我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此外,我還出示優(yōu)美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畫面等方式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從而更進一步深入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感受相互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新課標》中強調(diào):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學本課我始終把朗讀放在了第一位。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主研讀,小組結合問題合作學習:草原的美,你是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請大家讀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勾畫描寫草原美景的句子;接著讓學生交流說感悟;圖文結合理解重點句。最后,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對草原的感受。這樣以讀為本,學生從讀中想象畫面,體會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景色美。最后在音樂聲中展示草原資料,使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華。
【《草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反思02-12
《草原》教學反思01-07
《草原》教學反思04-06
《草原》的教學反思04-08
草原教學與反思06-28
草原教學反思04-12
《草原》的教學反思04-28
《草原》教學反思05-08
草原教學反思05-08
《草原》教學反思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