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離騷》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離騷》的教學反思1
離騷遠離我們現(xiàn)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說,不是很喜歡屈原的那樣子的做法。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剛上完第二課時的離騷,發(fā)覺學生跟我的意見有一致的地方。但是我覺得我在備這一課的時候,能夠以平常的心態(tài)去接受屈原,雖然不贊同他的做法。而學生卻不同,他們?nèi)绻幌矚g這個人,他們就有排斥的意味。特別是男生沒有人特別喜歡這樣的文章,又是屬于古典詩歌,對它的學習,簡直說是痛苦的。只有痛并快樂著才是我們進入文本的先決條件。剛開始導入的時候,讓他們用“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的結(jié)構(gòu)句式來說說自己對屈原的評價。這樣的問題一打開,讓我特別吃驚的事情來了,個執(zhí)一詞,不知道如何收攏。而鄙視遠遠比贊美的的呼聲強烈。我如何才能讓他們能夠轉(zhuǎn)變這樣的局面成了我繼續(xù)上課的關(guān)鍵。我只能以現(xiàn)代的中學生如此評價,而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卻給以很高的評價。下面我們來看看評論家的評論是否中肯一些,而我們是不是太偏激了一些,是不是給歷史人物一個公正的評價。由于學生沒有預習,于是就有了學習時,連它講了什么內(nèi)容都不知所云,只能耐著性子,把備好的課上下去。將屈原的品行修能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政治理想加以分析,和他寫作上比喻移情的用法予以解釋,并讓學生下去,自己去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
這堂課就如此匆匆結(jié)束,少了讀,少了背誦,少了學生的參與,多的只是老師念經(jīng)式的灌輸。靜下心來想了想,可能讓他們自己先預習一下,看一遍相關(guān)注釋,下一節(jié)課再來講會不會讓學生收獲大一些呢。以后的教學當中,應注重基礎應該是我現(xiàn)在要改變的一種教學方式。難點的突破最好放在學生提問的時候,也許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吧。從他們的實際出發(fā),不例入會考篇目的文章的學習,只能以積累屈原名言,提高他們的`寫作作為自己教學的重點了。
《離騷》的教學反思2
《離騷》遠離我們現(xiàn)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說,不是很喜歡屈原的做法,雖然我來自屈原故里,卻依舊覺得屈原太過清高。因此這種厭惡感,貫穿我備課的始終,對這一課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說的,但是,當一堂課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輝,這篇課文也無法進入學生心靈。所以這堂課從備課開始就因為我的偏見成了一堂失敗的課。其實,作為老師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正面引導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既然你有這樣的偏見,何不以此為切入點,帶著學生們再去認識屈原,將自己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同時將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的評價介紹給學生,再通過討論,看看是不是我的觀點太過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評論過高,這樣這堂課的思維閃光就得以體現(xiàn)了。
其次,學生不喜歡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過長,其中夾雜的方言的很多,導致了理解困難。因此,在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釋。而且要在事先給學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設,方言讀不懂是正常的,作為從湖北到海南來教書的我,上課時同學在下面用方言講小話時,我就聽不懂,同處一個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離騷》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這樣心理障礙,再引導學生去疏通詩句時,學生就不會感覺那樣困難了。同時對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無需關(guān)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翻譯詩句即可。
對于本課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我的考慮是不用作為重點講,畢竟是高一的學生,本就厭煩學習文言知識,另外《離騷》屬于詩歌單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方面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xiàn)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做歸納積累。至于實詞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diào)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diào)整語序即可。
最后,對于本課情感與思想的處理。我想通過關(guān)鍵句進行總結(jié)學生會比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統(tǒng)的理解也是一個重點。這個系統(tǒng)進行講解時最好放在中國整個詩歌發(fā)展背景中,聯(lián)系其他詩詞中的美人、鮮花的意象,讓學生從一個側(cè)面了解屈原的偉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內(nèi)容可以不必加進來。
《離騷》的教學反思3
一、教師方面
這是我第一次教授這篇課文,在授課經(jīng)驗上難免不足。在課堂上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在與過去,聯(lián)想到古詩詞句。另外,我還能注重誦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當然,疏通詩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guān)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翻譯詩句即可,對于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xiàn)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于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diào),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后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diào)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 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復雜,提示學生找關(guān)鍵句,然后總結(jié),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
二、教學方法方面
詩歌重在誦讀,為此我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每次誦讀都會確定目標,讓學生的閱讀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任務。誦讀有多樣的形式,比如: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默讀等。誦讀也有不同的層次:從通順到流利到有感情;從初讀感知到細讀探究;從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從有所感觸到情感升華。
三、學生方面
由于學生是屬于層次比較低的一個班,基礎相對薄弱一些。但也能積極配合,認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問題。在組織誦讀時,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
四、存在問題
首先,教學目標并不是很明確,重難點并未突出;
其次,教師范讀過多,應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立刻進行模仿,讀出真情實感。
最后,本課生僻字較多,難度較大,沒有布置任務,沒有讓學生做好預習準備。
總之,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注意以上幾點存在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
《離騷》的教學反思4
還是先來回憶一下我的備課經(jīng)歷。抽簽抽中《離騷》一課,我馬上叫了起來:“怎么會是古代詩歌呢?能讓我換嗎?”我喜歡唐詩宋詞,對于《詩經(jīng)》、《離騷》這一類年代早些的詩歌卻有點“敬而遠之”,“只可遠觀”難以“心領(lǐng)神會”,算得上是“離騷離騷奈如何”。
坐在家中,連看了三遍課文,屈原和我們現(xiàn)代人的語言習慣真是差得太遠了!如果沒有注釋,我是不能看懂,也會和學生一樣亂讀一氣。那么,我要立足于課文字詞句的講解嗎?
去網(wǎng)上查看資料。教案真不少,課件有幸也找到三個,至于其他的課文資料洋洋灑灑,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認認真真的看了近一個小時。零零總總匯集了一些資料,有了一些突發(fā)的靈感,最終備成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印象中,教學古代詩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紹作者、時代背景、串講全詩、講寫作特點。我也“隨波逐流”,在導入部分集中介紹屈原、《離騷》、《楚辭》。稍微變了點花樣,通過三副挽聯(lián)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壯、悲嘆”,為后面的課堂基調(diào)做了鋪墊。結(jié)合朗讀來介紹“楚詞”,而不是在課前單獨介紹,依托文本來理解楚詞的形式特點。
《離騷》的閱讀障礙較多,如果窮究字詞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詞以及瑣碎的語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語法課或其他。課文的注釋十分豐富,學生借助注釋,對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會存在多大困難。所以,我不從古文知識點的角度講解,以理解課文為主,穿插字詞講解,在對圖片的直觀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內(nèi)涵。
為理解屈原形象,設計了逐層遞進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個什么形象?請用具體詩句加以闡釋。”此問題簡單,對全詩進行梳理,學生容易概括,對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不同風格的三副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屈原的個性特點。最后,拋出頗有爭議的問題“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舉”,在論辯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識,對真理的執(zhí)著,對正義、理想的堅守。順理成章點出,這是一首悲壯的“殉道者之歌”。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nèi)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凈化。
未在課堂上實踐之前,我的設想是近似于“空中樓閣”。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有時,看似不錯的教學設計,在與學生的思維碰撞中,卻會“頻頻觸礁”,完全不是預想的結(jié)局。
實戰(zhàn)之后,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1、時間緊張,學生對文本不夠熟悉。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本發(fā)生情感共鳴,與文本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zhí)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
2、對學生的誦讀指導力不從心。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jié)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
3、對于學生膚淺的理解,竟有語塞之感,當下之反應是提醒他將其往原定的解釋上靠攏。似乎,最終目的,只是為了完成預定的環(huán)節(jié)。其實,也就可以順著學生思路,改變教學思路。
4、畫面的過多呈現(xiàn)反而使文本成了點綴,本末倒置。原本應是用圖片來張揚文字的魅力,卻變成是簡單的為圖片找文字解說。如何將圖片的直觀與詩歌的“言外之意”結(jié)合?
5、在授課的思路方面還算比較清晰,但是在階段與階段的連接出就顯得不夠流暢。一直對板書有點吝嗇,課堂上只寫了可憐的四個字,對一個語文老師來說,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總懶得寫板書吧
《離騷》的教學反思5
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先對教材和學情進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離騷(節(jié)選)》是粵教版必修一中的課文。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懷著無比憤激的心情,訴說自己對楚國的一片赤誠真心,同時傾吐了內(nèi)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表達了為理想而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峨x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們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資料,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源頭。
2、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雖然在初中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知識,具備基本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課文是節(jié)選,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異義詞和生僻詞又較多,且詩人復雜的情感與學生有差距,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師指導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學的重點。高一學生思維敏捷,個性張揚,但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尚顯稚嫩,還沒有樹立起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觀和價值觀恰好可以彌補其不足,但教學中要注意深入淺出,在問題探究和情趣激發(fā)中逐漸滲透。
基于這兩點,先是讓學生自己查閱屈原的相關(guān)知識,因為要理解這篇文章,知人論世太重要了。為了調(diào)動學生查閱相關(guān)知識的積極性,設計了“有關(guān)屈原知識競賽”和“我所認識的屈原故事會”這兩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但是這是理解屈原愛國思想的前提,也是體會屈原生死觀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一環(huán)節(jié),后續(xù)無法展開。
而且從教學效果來看,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屈原比老師單純式地介紹要好得多。
其次邊朗讀邊介紹楚辭,再讀體會其浪漫主義風格。把朗讀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jié)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這一點,老師自己感覺到力不從心。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師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翻譯、解釋句子。因為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本發(fā)生情感共鳴,與文本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zhí)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每當面對這類文章時,似乎都跳不出這個“怪圈”——如果教師不句句落實翻譯,學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師花大力氣解讀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就切斷了,而且學生聽得也乏味。至今,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
其實,認真反思,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的教學思考教學手段比較多,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做得比較少。追根到底,還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需求,這樣才不會“剃頭擔子一頭熱”。
【《離騷》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相關(guān)文章:
2.《離騷》教學反思
3.《離騷》教學反思
8.離騷教學反思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