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xiàn)實原型,與現(xiàn)實生活關系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fā)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xiàn)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fā),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并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由于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qū)別及其聯(lián)系,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如下;
1、導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導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導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著 “土豆和石塊哪個占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jié)課充分地體現(xiàn)了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xiàn)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為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通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后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并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占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說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并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qū)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絡體系。
而且課后我讓做前測試題的三十名學生做了一份后測試題,測試結果說明學生能感知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建立了空間觀念,然后在比較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中,初步認識理解體積的概念。但有極少數學生將體積和占地面積混淆。其次認識容積,從生活中,建立、理解認識容積的意義。但個別學生對“體積大的容器容積一定大”這句話判斷不準確。同一物體的體積與容積還需進一步通過實驗操作來進行驗證。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2
《體積與容積》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從知識序列角度來講,這一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體積計算等相關體積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從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來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區(qū)別物體大小的經驗,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諸多的選擇可能性;诖耍绾渭せ顚W生已有的經驗,充分挖掘概念本質,增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成為本節(jié)課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這節(jié)課,反思如下:
一、 以學定教:簡單的事情,簡單“學”
以學定教,前提在“學”,只有把握住“學”,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這節(jié)課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切入口,通過直觀比較球變大教室還裝得下嗎?喚醒學生生活經驗,直接引出“體積”兩個字,然后讓學生自由表達對于“體積”的了解,沒有刻意細究教材對于體積概念的定義,是為了盡可能把課堂時間放在對數學活動的體驗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學習經驗。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開放的問題情境不僅為課堂進一步學習提供了非常鮮活的生本資源,同時為學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體積”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當學生無法準確描述“體積”時,不糾結于概念,不拘泥于細節(jié),讓學生直接閱讀,實現(xiàn)對原有認知的修正和重構,實現(xiàn)概念的同化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 實踐嘗試:局部突破,凸顯方法
為更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學生初步感悟體積概念后,出示3組物體讓學生比較體積大小,以比較物體體積大小為任務抓手,讓學生根據需求,依據不同物體的特征選擇合適的方法比較體積。從規(guī)則到不規(guī)則,逐步理清體積比較由易到難的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實驗操作,發(fā)現(xiàn)比較體積大小的方法,相對開放的任務要求,為課堂教學鮮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間,加深學生對體積意義的理解,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觀察辨析
借助體積的知識遷移直接切入容積,容積內容教學略化處理,通過舉例、討論、交流、操作,聚焦容積概念的本質,同時借助教具演示、空間想象、推理等學習方式,理解容積的概念,實現(xiàn)學生思維認識由“表面”走向“深刻”。
這節(jié)課學生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濃烈,教學效果顯著。但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緊后松。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3
《認識體積與容積》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的概念。通過第一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體是占有一定空間的,又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體所占空間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礎上引出體積的意義,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么區(qū)別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為了能讓學生區(qū)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里裝滿水,一個瓶子里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說說哪個瓶子里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又找了兩個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瓶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又就地取材,讓學生說說粉筆木盒的'體積與容積分別只什么,讓學生在辨別中區(qū)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密切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通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lián)系實際,借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行練習,加深體驗,拓展知識。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4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使思維活動常常受到束縛。如果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拓寬思維領域,就有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教學時,我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先出示一個長方體玻璃容器,然后把一個鋼球浸沒在容器內的水中,要學生求出這個鋼球的體積。學生興趣很高,但一時又說不出答案,有學生試探說:“能不能告訴我們球的體積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鋼球的體積了嗎?”聽到這話,我馬上補充說:“如果不告訴你們球的體積公式,能求這個鋼球的體積嗎?”學生一時被這問題噎住了——不知道球的體積公式,怎么求鋼球的體積呢?過了一會兒,有學生提出: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求出球的體積,但是我們可以先求出水的體積。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體積求出來,球的體積不就求出了。這時,我問學生:“那水面上升的體積怎么求呢?”經過思考,有學生認為,可以先測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從玻璃容器內部量出長和寬后計算體積。正當學生為此感到高興時,我又問:“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測呢?”有學生馬上回答道:“先記錄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測一下鋼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這兩個高度減一減即可!
通過上述教學,教師巧妙地把數學學習內容轉換成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探求的欲望,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5
這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因為體積和容積是兩個相關聯(lián)的概念,它們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對比法,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清“什么是體積,什么是容積”。在學生感知體積的概念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直接感知體積,這是學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幫助學生認識體積概念時,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分別把土豆和紅薯放入兩個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過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來理解體積的概念。接著通過對比、動手實驗的教學,理解容積的概念。
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合理的教具和學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加以升華抽象出本質的概念,讓學生形成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由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6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概念的重要載體。教材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本著“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則,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在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充分感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幾點: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chuàng)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讓學生比較兩個容易分清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體占的空間大?哪些物體占的空間?”進一步把“占空間”、“大小”這些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喚起學生對日常所見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較兩個難以分清的物體所占空間大小。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占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然后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通過驗證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面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觀察比較,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還是采用觀察的方法,在觀察中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容器”,明確了什么是容器后,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么區(qū)別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為了能讓學生區(qū)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里裝滿水,一個瓶子里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說說哪個瓶子里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還讓學生結合課件說說冰箱的體積與容積分別指什么;我又找了兩個外形一樣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盒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讓學生在辨別中區(qū)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7
《體積和容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學生在習得體積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容積,為學習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打好了基礎。我通過設計學生植樹澆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讓學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樣,所能容納的物體也不一樣。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當杯子中裝滿水的時候,水的體積就是杯子的容積,同樣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體積和容積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通過猜一猜兩個體積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學生猶豫不決,當掀開木箱的蓋子時,學生恍然大悟,還要考慮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較學生立刻領悟其中的奧秘,在裝黃沙的練習設計中,三個小伙伴分別裝了黃沙,在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裝的正好的,才能說黃沙的體積就是木箱的容積,有一個難點突破。這些設計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平時過于忽略,而在這堂課上,學生一次一次的驚訝,訝異于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訝異于數學時時存在于我們的眼中,我們的心中。
為了讓學生感知容積單位的大小,在容積單位的探索和探索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實驗器具,這樣給學生留以極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個性得到發(fā)展,并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認識容積單位,雖然之前學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積單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準備了5個200毫升的量杯 和一個棱長為1分米的無蓋正方體,現(xiàn)場演示,當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進了1分米的正方體時,學生的興奮都寫在了臉上。那么1毫升該怎么處理呢?沒有學具,那就自己動手做,當學生將針筒中1毫升的水輕輕推入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時,我相信學生對1毫升的理解將意味深長,特別是在學習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時。
在整節(jié)課中,我始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觀察、遷移類推等手段去獲得知識,讓 學生在講一講、議一議等形式中,培養(yǎng)了有條理的思考問題,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在具體的生活題目中領略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時的教學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運用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作為教學起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自我發(fā)展的時空,從而認識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精選7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