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十二世紀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發(fā)展起到的積極作用。下面給大家分享《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 篇1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課教學內容較多,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意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將時間主要分配在本科的重難點上,本課的重點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元朝統(tǒng)一全國,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本課的難點是對元朝統(tǒng)一的進步性與文天祥抗元斗爭的正義性做辯證分析。同時,我認為這節(jié)課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和反抗民族壓迫,弘揚民族氣節(jié)的好教材。因此要在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強化教育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1、蒙古統(tǒng)一后對西夏、畏兀兒、金和南宋的戰(zhàn)爭,是我國國內的民族戰(zhàn)爭和統(tǒng)一戰(zhàn)爭,不使用“侵略”與“反侵略”,“愛國”與“賣國”的提法,重在分清是非,反對民族壓迫;
2、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多次發(fā)動西征,并向東、向南攻擊高麗、安南、緬甸,進攻日本、爪哇,是對外國的非正義侵略戰(zhàn)爭。而且本課的教學完成后,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但在教學過程中,仍有部分教學內容存在問題。首先是在新課導入上,這節(jié)課我并未通過多媒體手段進行導入,而是進行了直接導入,我對《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進行了簡單的復習后,直接導入新課,學生的反應普遍比較遲鈍,甚至個別學上表現(xiàn)出了茫然的狀態(tài),而我在設計導入時盡想著不給學生增加過多負擔,本課教學內容略多,課堂時間分配略顯緊張,如果再向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那么很可能無法完成教學任務,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時間分配都較為合理,因此我認為如果導入形式是圖片導入或歌曲導入,學生的積極性會大為提高,而對于舊課的復習可以進行適當?shù)膭h減,因此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上,自己應該多思考,多總結。
其次在部分教學內容的講述上,存在著詳略不當?shù)膯栴}。比如在蒙古的統(tǒng)一和擴張時,本課的重點是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而我將過多時間花費在了蒙古的擴張上,我利用動態(tài)地圖對蒙古擴張的進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講解,學生也表現(xiàn)出較大的興趣,這就更加導致了教學時間的不合理分配,我認為自己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熟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落實也要更加具體。
再者就是沒有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正確評價,在對文天祥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我只是死板的告訴學生文天祥的個人品質,并未讓學生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忽略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這是我日后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改進的。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敘述宋亡元興,有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單純說人記事雖可調動初中學生學習興趣,但對于感情外露、思維活躍的1班來說,還可適當提高。本人嘗試引導學生學“評價”,用“評價”,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在“以學定教”的師生和諧互動中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基本上能較好地完成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上完本節(jié)公開課后,經過科組討論,認為本節(jié)課的亮點有如下幾方面:
1、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無論是在評價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歷史人物,還是在歸納描述元朝統(tǒng)一后的措施,均是由學生自己在課前搜集資料,在課堂上整合資料表述而成。這樣,每個學生都成為了課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避免了只有部分學生活動,大部分學生成為觀眾的不足。
2、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fā)展及提高
比如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資料,進行“文天祥不識時務還是民族英雄”的辯論,從學生收集的資料及表達的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不盡人意之處,甚至出現(xiàn)了某些錯誤。但是,當我們想想他們只是剛走進初中校門的、十二三歲的孩子時,當我們運用發(fā)展性評價體系進行評論時,不能不對他們的努力和收獲感到欣慰。又比如,課前布置學生寫作業(yè):假如你是馬可。波羅,請你給遠方的威尼斯親人描述一下你在元朝大都的所見所聞。學生通過不單要收集有關資料,而且要通力合作,思考、設計,由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出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提高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3、充分體現(xiàn)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緊密關系。
在講到行省制度時,充分結合今天的廣州屬于當時的哪個行省來講,并且從分析史實中教育學生: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圖分裂祖國領土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4、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巧妙把信息技術與本課內容融合起來。
但是,本節(jié)課也存在不足之處:
1、在設置辯論題目時,評價人物的語氣要比較符合學生要求。比如辯題可改為:“文天祥抗元保宋是否順應歷史潮流”。
2、在總結時,引申的高度還不夠。比如在討論:“元朝統(tǒng)一和文天祥抗元保宋的關系”這個問題時,我用“合二為一”的'觀點引導學生分析。在這里,我用了愛迪生的事例解釋這個問題,但是這個例子的論證力不夠說服力。并且對于“南宋雖然滅亡了,但是文天祥仍然是民族英雄”,對于這一點也表述不夠充分。
3、在講“元朝統(tǒng)一后實行的措施”這一方面設計得不夠嚴謹、生動。過程簡單、程序化了些。在學生展示作業(yè)方面,可以用更口語化的語言來描述,并且之后實行生生互評,讓學生自己評價這份作業(yè)的優(yōu),缺點,得出結論,最后再由老師歸納、總結。
4、課外知識補充得不夠充分。
上述只是本人在開展本次公開課的一些思考和體會。由于本人從事教學工作的時間不長、經驗不足,理論水平不高,所以難免有詞不達意,甚至錯漏之處,請各位多多指教。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盡力去解決。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 篇3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借鑒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出示學習目標,實現(xiàn)目標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四個自學提示的設置,引導學生完成本課的自學任務,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授課任務完成后通過試卷測試,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實現(xiàn)當堂訓練,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使課后鞏固有針對性。
在上課之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本課的1271次歷史列車啟程,這樣很自然的把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已經置身于美麗的蒙古草原,也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愿望。
針對本課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馬可波羅等歷史任務,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兩位人物的事跡去啟發(fā)學生思考,學習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如:通過講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學習他不怕困難,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堅定信念和精神,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在講到文天祥的抗元斗爭時,我通過拋出問題“文天祥抗元斗爭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壓迫的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它與元朝統(tǒng)一并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從而達到了歷史學科対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標。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如提問王漢青同學回答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他的主要事跡是什么?以及父母為什么取名叫漢青?希望你成為什么樣的人?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講到元朝民族融合的發(fā)展時,通過自學提示,啟發(fā)學生思考:我國56個民族中有一個是在元朝時形成的。你能說出這個民族的名稱嗎?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嗎?除此以外,元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還有哪些表現(xiàn)?我讓班級里的回斌同學(回族)來回答,達到較好的課堂效果。同時也使同學們感受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間的推移,民族融合進一步發(fā)展。最重要的是通過大家共同學習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漢、維吾爾、波斯人、阿拉伯人長期雜居相處互相通婚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來源,知道自己很聰明,堅定了努力學習的信念。
本課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關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的故事,主要由教師講述,學生講述的較少,如果在課前老師布置預習任務的時候,能有針對性的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課堂效果會更好,也會更加鍛煉學生的收集材料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在時間分配上,前邊的內容更緊湊一些,試卷可當堂訂正,及時反饋。在教學時,語言應更精煉,尤其是過渡性的語言。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教研的主題是情境教學,以初一下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為例,談一談這一課的情境設置。
1、整節(jié)課為一個大的情境。以《馬可·波羅行紀》為主線,使本課內容成為一個整體,整節(jié)課成為一個情境,即學生跟著馬可·波羅經歷了從蒙古族到蒙古國、再到元朝的歷史過程,除了導入使用的視頻和小結的語言涉及到馬可·波羅外,新授課過程中對于成吉思汗、忽必烈、大都的講解也引用了馬可·波羅的描述,讓學生時刻感受自己在《馬可·波羅行紀》的引領下經歷著這一歷史階段。
2、教學過程中多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導入以“百科全書——馬可·波羅”的視頻進行,讓學生知道本課的線索;新授課過程中使用圖片、問題等創(chuàng)設情境,講蒙古族的概況,可出示幾張圖片,為學生暢談蒙古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講行省制度,設計“什么是行省制度?除行省外還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什么地方?”這幾個問題來讓學生自學解答。
3、注意到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與對比,“溫故而知新”!霸\河與隋運河的對比”“中國封建社會有幾次大統(tǒng)一時期”“元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的對比”培養(yǎng)了學生縱向學習歷史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文天祥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堅貞不屈,他高尚的氣節(jié),萬古流芳;元朝時期,回族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并一直在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在堅貞不屈的精神、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獲。
細想這節(jié)課,也有些不容易處理的地方:本課內容多,如何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如何讓學生更多的參與課堂,真正實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否有更好的設計能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學中值得思考的。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 篇5
上周三,在學校教學藝術節(jié)上,出了一節(jié)公開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感受頗豐:
一、大膽創(chuàng)新,重組教材。
本課內容繁多,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經濟史和民族關系等內容。我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分析和整合,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本課主要介紹了哪幾位歷史人物,他們的主要活動有哪些?再在組內交流,最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交流。又讓學生以這三個人物的主要活動為主線,將這節(jié)課的知識線索梳理出來,進而讓學生圍繞這條主線進行學習,展開討論。這樣,不僅豐富了這節(jié)課的內容,也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二、生本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我通過研讀郭思樂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頗深,我們不應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上盡可能的自主,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本課相關的歷史資料,課上給學生機會展示;多次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重、難點問題;在學生探究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又通過小組之間互相質疑來檢測學生的探究效果,等等。可以說,整個一節(jié)課,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歷史生本課堂教學氛圍,既明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更凸顯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三、進一步完善了小組評價機制。我們歷史組這學期側重研究的課題是“建立較為完善的小組評價機制”,為此我們將小組評價與班級量化考核有機結合起來,下課后,我看到八班學生正在忙著往班級量化考核表里添分、改分,學生積極性很高,可見小組評價機制初見成效。另外,聽課的老師們一定也都看到了這一點。就是每當討論完一個問題之后,小組之間便展開競爭,都想為自己組多爭得一些分?梢哉f,這種有效競爭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心和求知欲,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 注重學法指導,巧記歷史知識。
我在講授這節(jié)課時,注重了教給學生巧記歷史知識的方法。如講到元朝開通的兩段新運河:通惠河和會通河時,為方便學生記憶,告訴學生用“通則會,會(惠)則通”的順口溜去記憶;在講到民族大融合的四點表現(xiàn)時,我又告訴學生按照“漢人到邊疆,邊疆遷內地,契、女漢化,回族形成”的方法來記憶;在最后總結這節(jié)課的內容時,讓學生按照三個時間、三個歷史人物和三個歷史事件來掌握。總之,通過巧記歷史知識,更加方便了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學習、理解和記憶,效果顯著。
不足之處:
一、當我講到元世祖的統(tǒng)治措施時問道“當完成統(tǒng)一后,元世祖都采取了那些統(tǒng)治措施呢?”這時舉手的.同學就說到發(fā)展農業(yè)、中外交往、政治制度等方面。在學生回答得不夠全面時,我就讓一個女同學繼續(xù)回答,這名女同學回答道“海運”,我又接著問歷史課代表,課代表也回答“海運”。這時,我語氣較為生硬的說:“不要重復!边@時課代表就紅著臉坐下了。我想,當課代表回答得不能令我滿意時,我應該換一種評價語,如“哦,你們倆的答案是一樣的,再好好想想”等,這樣就不至于傷害到學生。
二、在講到“行省制度”時,老師設疑:誰能解釋一下“什么是行省制度?”這時,我叫了一名男同學。這名同學把行省制度解釋完之后,我又問:“同學們對他的解釋滿意嗎?”有學生說“不滿意”。結果,我沒有聽到卻說“他的解釋非常完整”。
三、我在課堂上還不夠民主與開放。我應該在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拋給學生問題,再讓他們去探究。要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讓自己的歷史課堂更加有魅力!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 篇6
本周在上《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作了充分的預習,然后通過課件把知識作了系統(tǒng)的整合與歸納,并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鏈接,同類問題的“串聯(lián)”。學生在展示基礎知識時我適時的添加追問,當學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時我曾問道“第一次統(tǒng)一蒙古草原的是誰?”學到元朝滅亡南宋時我曾問道“和南宋并立過的`政權有哪幾個?”“在中國古代史上元朝是第幾次完成統(tǒng)一?”“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所學的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有哪幾個?”學到元朝運河時我把隋朝、元朝的運河圖同時投放出來,并追問道“兩朝運河有何異同?”當學到元朝的行省制度時我又問道“省級制度始于元朝,那縣制始于哪個朝代?”當這些問題適時拋出時,同學們有時面面相覷思考著什么,有時議論紛紛商議著什么,此時我看得出來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的互助有實效、學生的討論有意義。我深深感到在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適時的追問能讓學生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下課了,一位學生喊道“這節(jié)課怎么快呀?”我暗喜、我暗道“你投入了”。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反思范文08-02
《啟蒙運動的興起》教學反思10-18
教學反思和課后反思12-08
教學反思和課后反思12-08
和的加法教學反思02-22
比和比例教學反思12-18
比和比例教學反思04-21
教學反思和總結02-23
《雷雨》教學反思 雷雨教學過程和反思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