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一:
師:小鳥兒和樹是多年的好朋友。課文中多次出現(xiàn)了“好朋友”這個詞,請你找一找,做上記號并讀一讀。
指名讀有關“好朋友”的句子。
師:讓我們再來讀書,看看哪些地方能具體體會到它們是好朋友,請你把讓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再放聲反復讀幾遍。
(生自讀)。
師:誰愿意把你的感動與大家一起分享?
。ㄉx第3~5自然段。)
師:聽他的朗讀,你感覺到這對好朋友在分別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1:我感覺到它們都特別不想讓對方走。
生2:我覺得大樹的心情此時雖有些失落,但它也很期待小鳥再給它唱歌的那一刻的到來。
師:假如你就是那棵大樹,你能以第一稱的方式來讀出你當時的心情嗎?
生2:我試試吧!
。运伎剂艘幌隆#
寒冷的冬天就要來了。鳥兒就要離開我,飛到南方去了,我的心里好失落。走之前,我對小鳥說:“再見了,小鳥!明年你再回來,還唱歌給我聽,好嗎?”
鳥兒說:“好,我明年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說完就向南方飛去了。目送著小鳥離開,我是多么希望能早日再見到他。
教學反思:
諾瓦利思說:“人的心靈──有著比內(nèi)心世界及其要求更高的東西。這就是自我感覺、興奮的感覺性。”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后,讓他們自主選擇受感動的地方來讀一讀,說一說。這一自主選擇,滿足了個性和閱讀的需要,這樣不僅調(diào)動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而且還為創(chuàng)意性朗讀打下基礎。在學生說出不同于別人的感受時,教師順勢引導他試著換一種人稱表達方式來朗讀。通過創(chuàng)意性的朗讀,學生對大樹與小鳥分別時的心情體會更深了,對他們友情的認識更進一步了,而這些都為挖掘文本所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做了鋪墊。
片斷二:
師:“天天給樹唱歌,”說明它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你有這樣的好朋友嗎?
生:有。
師:有這樣的好朋友,你感覺怎么樣?
生1:我感覺很快樂。
生2:我感覺很幸福。
師:請你帶著這種感覺再讀讀這幾句話吧!
。ㄉx。)
師:我們都能感受到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在向我們傳遞,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吧!
。ㄉR讀。)
教學反思:
在朗讀指導中,教師切忌把自己對文本的感悟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機械的模仿讀,這樣的朗讀指導是十分空洞,蒼白無力的。課文都是來自于生活,只有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體驗,使抽象的文字符號轉(zhuǎn)化為相應的生活場景,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才能在感情上與作者達到共鳴,再讓他們把此時的心情讀出來,才會有一種“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
片斷三:
四人小組分角色演讀小鳥與樹根、大門、小姑娘的對話。
師:剛才這組同學的表演,你覺得誰演得比較好?或是哪個角色你能演得比他們更好。
生:有一個角色我能演得比她更好。
(讀樹根的話)
師:你為什么這樣讀呢?
生1:我覺得樹根也是樹的一部分,它們也是朋友,所以語氣應該是有些傷心的。
生2:我來演一演大門。
師:她演得怎么樣?
生3:她演得很好。瞧它那傲慢、冷漠的樣子,好像這棵大樹跟它沒有關系似的。
生4:大門它瞧不起小鳥的問題,覺得本來就應該把大樹拿來做東西。
生5:它對這種事見得多了,一點都不同情樹。
師:你們說得真好,讓我們再來演一演吧!
教學反思:
朗讀要讓學生動情就應抓住易觸動學生情感的地方,要讓學生入情入境去體驗。教學中,教師通過再現(xiàn)文中的相關情境,利用“角色”這一觸動學生心弦的情感點,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強化感受,使學生對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從而引起共鳴。學生在共鳴中動情,情動而辭發(fā)。此片斷通過演讀對話,學生從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體驗中產(chǎn)生多樣的解讀,學生多姿多彩的`個性也在誦讀中得到張揚。
片斷四:
師:兩個“看”字似飽含著鳥兒的千言萬語。假如你是這只小鳥兒,你會對樹說些什么?
生1:樹啊,真的是你嗎?你怎么會變成這樣呢?
生2:我的朋友,我唱的歌你聽見了嗎?
生3:大樹,永別了,我要走了。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為你唱歌了,我以后還會尋找別的火柴的蹤跡再為你唱歌的。
師:兩個“看”字流露出鳥兒對樹無比的深情與眷念。讓我們把這深厚的友情一起歌頌吧!
(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教學反思:
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gòu)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學生面對的文本,存在著大量的意義空白和意義未定性,而這正是學生重新進行建構(gòu)頭腦中“第一文本”的重要因素,以期待視野或既有的經(jīng)驗對空白結(jié)構(gòu)進行填補,把不確定之域具體化,從而形成二者視野的融合。這時的文本不再是一種權(quán)威的象征,而是一種自由填補、解釋、建構(gòu)的框架。因此,好的教學不是引導學生去看文本里有些什么,而是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里所沒有的東西。此片斷中,教師利用文本略去了鳥兒在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這一空白,引導學生自由想象,真性告白,而后再朗讀有關段落。學生對文本所蘊含的內(nèi)涵感悟加深了,朗讀也自然是情真意切,水到渠成。而且在這種動態(tài)的閱讀過程中,學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了文本,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去年的樹》教學片斷及反思】相關文章: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0-25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1-22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06-12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范本06-19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分享06-18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15篇06-14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精選13篇)07-08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精選6篇)11-27
《去年的樹》教學反思五篇06-25
《去年的樹》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