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山谷中的謎底》(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1冊)一文時,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了解到的歷史人物、事件或生活實際,說說對“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fā)展”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談到了“臥薪嘗膽”的勾踐,談到“紅軍長征”在歷史中的作用,甚至談到了拳擊手只有收回拳頭才能更有力出拳的事例。這些富有創(chuàng)見的體會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了文本的意義。這時一位學生也表達了他的“獨特”體驗:“既然要學會彎曲,再尋找反彈的機會,那么《紅巖》中的江姐等革齤命烈士為什么不彎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呢,他們犧牲了,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
這樣的感受和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獨特性,但背離了文本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獨特,教師覺得這其中的原因既是價值觀的沖突,又是學生對“彎曲”一詞內(nèi)涵把握不準造成的,因此沒有輕易加以否定。于是引導學生就這種觀點進行爭鳴,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術(shù)氛圍中對話、溝通,認識到“彎曲”不是人格的屈服,不是信仰的放棄,而是智慧的前進,就這樣通過生生、師生的思維撞擊,學生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體驗,對課文的把握和理解也由膚淺到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學生在對作品交流的準確感悟中進入作品的“精神家園”。
獨特而“文不對題”,要巧設疑,清其障。
在閱讀過程,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的理解和體驗是常有的事。如在《狼和小羊》(蘇教版小學語文第3冊)一課中,討論“狼為什么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時,一位學生說:“因為狼覺得不可以再說謊了!睂τ谶@種完全“文不對題”式的獨特體驗,教師要在不傷害學生自尊的前提下,敢于說“不”,并且可以循循善誘、巧施疑問:“哦,狡猾兇惡的狼什么時候變得誠實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的謬誤之處,一笑之間領(lǐng)悟并接受文本的價值取向。千萬不能不置可否,因為這不僅是對這位學生的誤導,更是對其他學生的誤導。
真實的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意外”,這些“意外”或許打亂教學的節(jié)奏,教學機智就是正視“陰錯陽差”,重視“節(jié)外生枝”,珍視“靈光一閃”,這樣,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將走靈動,走向睿智,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02-22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02-22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12-17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05-31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06-11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09-08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09-16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范文11-28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范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