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勾勒出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違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jié)簡單,學生一讀就能了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共4個自然段,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講明了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國有的農夫,因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睅椭鷮W生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對什么事情都存有僥幸心理,不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奪。從古到今這樣的人依然存在,學習本篇課文時,課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學生續(xù)編《守株待兔》學生寫的很形象很生動,有的學生寫到:"種田人對自己的行為很是懊悔,于是他就振奮起來,不再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了,而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工作,最終在秋季得到了大豐收,并且家庭逐漸富裕起來,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后來這個種田人還把自己的經(jīng)歷講給了自己的兒女聽,并奉勸孩子不要像自己學習."孩子現(xiàn)在明白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但以后他們會怎么做呢?我期待孩子不要只是片刻的明白,而是長遠理解。
【《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07-02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12-02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12-31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精選03-16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07-15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01-03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11-21
守株待兔的教學反思01-07
《守株待兔》的教學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