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做過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就是對古詩詞中的字詞、句子及真正想要表達的含義進行文字賞析。那么,古詩詞鑒賞要怎樣去完成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登高》原文及翻譯古詩詞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 1
原文
《宿池州齊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處》
我來秋浦正逢秋,夢里重來似舊游。
風月不供詩酒債,江山長管古今愁。
謫仙狂飲顛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樓。
問著州民渾不識,齊山依舊俯寒流。
譯文
我來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卻宛如夢中重來,游歷故地;
自然風景不能償付詩酒之債,古今的詩人總是借山水來抒發(fā)他們的憂愁;
謫仙李白曾在顛吟寺賦詩狂飲,小杜杜牧曾在冶思樓怡情自樂;
問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他們全然不認識,齊山依舊籠罩在寒流之中。
賞析
這首詩編在《江東集》,是作者在建康任江東轉運副使期間出行今皖南一帶時所作。池州,今安徽貴池縣,唐代詩人杜牧曾于其地任刺史,作《九日齊山登高》詩,詩題中“齊山寺”,當即后世為紀念杜枚而建。
“我來秋浦正逢秋,夢里重來似舊游!逼鹇(lián)點明來秋浦(即池州)的時間和自己對這里的向往。首句疊用“秋”字,格調清爽流利,表現(xiàn)出輕松喜悅的心情;次句說自己早就向往秋浦,魂夢中曾到此地;這次來到池州,宛如夢中重來,游歷故地了。以實為夢,以新游為舊游,寫出對此地的親切感情。
“風月不供詩酒債,江山長管古今愁。”風月,指自然風景,與下句“江山”對文義近。頷聯(lián)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風月抒發(fā)感慨。出句說這里的自然勝景老是不能償付詩酒之債,言下之意是,詩人們?yōu)檫@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經常把它作為靈感的源泉和詩材的淵藪,以致供不應求。本來是平常的意思,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便倍覺新穎而雋永。對句說,此間壯美的江山,古往今來,長久地牽系著詩人有感于國運盛衰、人事代謝的`愁懷。說“長管”,正見盛衰代謝的古今相續(xù)。這一聯(lián)將江山風月與古今人事相聯(lián)系,有風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于是引出下一聯(lián)。
“謫仙狂飲顏顛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樓!鳖i聯(lián)承上“詩酒”,分詠李白、杜收在池州活動的兩處遺跡。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以豪飲著稱,他曾到過池州,作有《秋浦歌十七首》諸作;杜枚作過池州刺史,他的生活放蕩不羈,多有抒寫艷情之作,故說“倡情”。兩句是說,李謫仙往年狂飲之處,后來建造了顛吟寺,杜牧之昔日冶游之處,后來建造了冶思樓。這一聯(lián)概括池州勝跡,造語工巧而自然。
“問著州民渾不識,齊山依舊俯寒流!眱晌淮笤娙水斎盏奈牟娠L流,如今問起當?shù)刂菝瘢箿喨徊粫,只有那詩人登臨過的齊山,依舊俯視著寒流。春秋時,齊景公曾登牛山,北望臨淄,想到人生難免一死,不由泣下沾襟。杜牧生性曠達,反其意而作《九日齊山登高》,說:“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而今,登齊山的古人雖然長已矣,即便是他們身后之名,也已寂然。可見,不僅“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而且死后之名是否能“千秋萬歲”,也大為靠不住。此聯(lián)暗用杜牧詩意,翻進一層,一結蒼茫悠遠。
《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 2
原文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翻譯
重陽節(jié)登高眺望家鄉(xiāng),異鄉(xiāng)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賞析
這首詩前二句以“望鄉(xiāng)臺”、“送客杯”作對仗,用他鄉(xiāng)送客來襯托詩中人思鄉(xiāng)的情懷;后二句用呼告語作詠嘆,從北雁南飛著想,反襯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鄉(xiāng)的苦悶。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xiāng)思,卻將鄉(xiāng)愁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
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點明了時間是重陽節(jié),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xiāng)臺,以此來表達鄉(xiāng)愁,思鄉(xiāng)之情倍增!八l(xiāng)送客杯”,點明了詩人當時是在異鄉(xiāng)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倍感凄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個易讓人傷感的環(huán)境,正逢重陽佳節(jié),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xiāng)愁。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北毖隳巷w本是自然現(xiàn)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托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xiāng)的'情緒推向了高潮。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說:“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钡拇_,這一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xiāng)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fā)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xiāng)”,“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時絕句發(fā)展緩慢,其表現(xiàn)方式大體上沿襲漢魏和南朝傳統(tǒng)。而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xiāng)思,卻將鄉(xiāng)愁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突破了唐初宮廷絕句多借詠物寓干進之意的小格局;詩人在詩中還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調,以虛詞遞進的句式做結語,對絕句的發(fā)展起著重大作用。
《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 3
原文: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翻譯: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賞析: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歷二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lián)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huán)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lián),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lián)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通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lián)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lián),才點出一個“秋”字!蔼毜桥_”,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俺W骺汀保赋隽嗽娙孙h泊無定的生涯!鞍倌辍,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舊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lián)“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lián)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lián)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xiāng)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xiāng)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lián)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fā)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tài),一一得到表現(xiàn)。次聯(lián)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lián)表現(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lián)又從白發(fā)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lián)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帮L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shù)孛裰{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薄颁尽保械男K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頷聯(lián)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通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lián)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lián)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lián)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薄鞍艘狻,即八可悲:他鄉(xiāng)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lián)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翱嗪蕖,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巴!笔潜硎灸撤N動作狀態(tài)延續(xù)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xiàn)!皾峋啤笔窍鄬τ凇扒寰啤倍,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 4
原文
《登高丘而望遠》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登高丘,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銀臺金闕如夢中,
秦皇漢武空相待。精衛(wèi)費木石,黿鼉無所憑。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盜賊劫寶玉,
精靈竟何能。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譯文
登上高山,遠望大海,煙波浩渺,一望無際。傳說中那六只天帝派來馱負大地的大海龜被龍伯國的人釣起后早已變成了一堆白骨吧,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不知道有沒有流向北極,現(xiàn)在是否還在?大海上波浪滔天,連太陽都被遮住了光彩,仙山上的仙樹恐怕也都被摧折死掉了。由此看來,長生不老的神仙之說是不存在的,只害得秦始皇、漢武帝等白白地追求了一番。大海如此深廣,精衛(wèi)是不可能銜一些樹枝和石子就能填平的',黿鼉?yōu)榱褐f也無所憑據(jù)。秦始皇和漢武帝的陵墓早已經灰飛煙滅,這些地方就連牧童都可以隨意攀登,盜墓賊經常來挖掘珍寶,他們的靈魂又能怎么樣呢?相比之下,如今執(zhí)政者不顧百姓安危大肆征戰(zhàn),殺人無數(shù),就算建立了不世之功業(yè),又怎能會得道成仙,永垂不朽呀?
賞析
登上高丘,向大海遙望,那傳說中的東海六鰲。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那東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神話中的銀臺金甄,只有在夢中才會出現(xiàn),秦始皇和漢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場空夢啊。精衛(wèi)填海只能是空費木石,黿鼉架海為梁的傳說也沒有什么證據(jù)。君不見驪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漢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嗎?他門的陵墓任憑牧羊的孩子攀來登去,無人來管。眼看著墓中的金珠寶玉已被盜賊劫奪一空,他們的精靈究竟有何能耐?像這樣的窮乓頰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該有如此之下場,他們怎可能會像黃帝那樣在鼎湖乘龍飛仙呢?
《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 5
原文:
《九日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
在重陽節(jié)這天登高回望故鄉(xiāng),身處他鄉(xiāng),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賞析
因為本詩抒發(fā)了佳節(jié)思親的感情,九日登高,遙望故鄉(xiāng),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xiāng)的愁緒推到高峰。問得雖然無理,卻烘托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要點:“抒發(fā)佳節(jié)思想他鄉(xiāng)”、“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然而卻不能北歸,而第四句則采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之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 6
原文
《九日齊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jié),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不必像齊景公那般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賞析
首聯(lián)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江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傳達出江水之須,“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芭c江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登山登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頷聯(lián)為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半y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xiàn)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是扣合重陽節(jié)的習俗。
頸聯(lián)與頷聯(lián)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醉答這良辰佳節(jié),無須在節(jié)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同時也表達了及時行樂之意!磅币彩强酆狭酥仃柟(jié)的習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都用了對比,一是塵世不樂與佳節(jié)盡情快樂的對比,一是大醉無憂與怨恨憂愁的對比。兩聯(lián)也多次提到重陽。節(jié)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去松片刻。杜牧在這里所表現(xiàn)的正是趁著重陽節(jié)拋開世事、盡情去縱快樂的思想。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尾聯(lián)是說,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這里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lián)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登此恨,又何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呢?
登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積,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xiàn)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jié)日登高的快樂來排遣抑郁。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須楚的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于實際上并沒登真正從抑郁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何以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懷登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huán)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江”登關。這位“江”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丹陽(今屬江蘇)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郁,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 相關推薦
【《登高》原文及翻譯古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10-20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6-12
《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10-23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大全12-07
登高原文,翻譯,賞析03-03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4-14
杜甫的《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3-01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02-01
《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12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