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xué)習(xí)中,大家肯定還記得那些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嗎?古詩詞鑒賞,最通俗的解釋就是,運(yùn)用了什么手法,描寫了什么內(nèi)容,突出了什么,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我們怎樣去鑒賞古詩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廬山五老峰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吾將此地巢云松。
譯文
五老峰坐落于廬山的東南,聳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開的金色蓮花。
登上峰頂可以攬取九江的秀麗景色,我將在這里巢居于云松。
注釋
⑴登廬山五老峰:詩題“登”一作“望”。五老峰:廬山東南部相連的五座山峰,形狀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勢險峻,是廬山勝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讀書。
、栖饺兀荷徎!独钐自姶肌吠踉疲骸败饺,蓮花也。山峰秀麗可以比之。其色黃,故曰金芙蓉也!
⑶九江:長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稱。九江在廬山北面。攬結(jié):采集、收取。
⑷巢云松:隱居!斗捷泟儆[》卷十七引《圖經(jīng)》:“李白性喜名山,飄然有物外志。以廬阜水石佳處,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
賞析:
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水》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登廬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詠廬山美景的佳作,描寫廬山的另一個風(fēng)景點(diǎn)——五老峰。
首句就是“廬山東南五老峰”,開門見山,緊扣詩題,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點(diǎn)明是在廬山的東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們都說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陽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輝煌,就如同盛開著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這種山勢形狀,原本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卻偏偏說它是由青山削成的。這一“削”字下得極妙,它不僅相當(dāng)生動地刻畫出了五老峰的險峻陡直,同時也表明詩人是由下往上仰視五老峰的。
廬山南鄰九江,如登上廬山小天池等景點(diǎn)向南遠(yuǎn)眺,就可望見九江、長江一帶的秀麗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廬山的東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原本是九江風(fēng)光全在山下,盡收眼底之意,卻被詩人說成“可攬結(jié)”,似乎可以隨手采取到一樣。所以這“攬結(jié)”二字又顯得出奇了。倘若五老峰離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擋,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無所謂“攬結(jié)”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東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寫五老峰的陡直山勢,是為伏筆一樣,與此句的“攬結(jié)”完全照應(yīng)了起來。
五老峰地處廬山的東南面,風(fēng)光優(yōu)美,山勢又如此險峻,九江的秀麗風(fēng)光又可盡收眼底,山上又有著白云青松,這一切都觸動了詩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離去,故而說:“吾將此地巢云松!焙髞,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隱居了一段時間。這首詩既反映了詩人對五老峰風(fēng)光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而這出世的思想則全是由末句告訴讀者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種鋪寫。如果說次句是詩人由下往上仰視,那么第三句則是由上往下俯視,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寫法上的變換,從而將五老峰的山色特點(diǎn)也都寫活了。其中“削”、“攬結(jié)”等字詞的運(yùn)用,不乏想象和夸張的趣味,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一貫所具的風(fēng)格。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年未詳,一說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剛出蜀時,一說作于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李白和其妻宗氏一起來廬山隱居時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hù)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nèi)),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xué)劍術(shù),好游俠。25歲時,抱著“四方之志”,出川東游,“南窮蒼梧,東涉溟!弊阚E遍及大半個中國。天寶初年曾進(jìn)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貶去職。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dāng)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jìn)行過傳統(tǒng)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fù)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yè),但對當(dāng)時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shí)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quán)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xiàn)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yuǎn),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jié)和諧流暢,感情真率,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biāo)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biāo)準(zhǔn),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 相關(guān)推薦
【登廬山五老峰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白《望廬山五老峰》原文、譯文、賞析07-09
登廬山原文、翻譯09-09
《七律 登廬山》原文及翻譯07-22
望廬山瀑布原文及賞析09-06
望廬山瀑布原文、賞析06-01
《望廬山瀑布》原文、賞析10-25
望廬山瀑布原文及賞析10-20
望廬山瀑布原文及賞析07-18
望廬山瀑布原文賞析02-26
在軍登城樓原文及賞析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