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_日本淫妇xxww老女人,_黑人让我高潮的视频_欧美亚洲高清在线一区_国产丝袜久久久久之久_国产精品这里有精品_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t在线观看_免费黄色片一级毛片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2022-02-01 古籍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譯文

  在衙門里休息的時候,聽見竹葉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

  我們雖然只是州縣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注釋

  署:衙門。

  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稱“同年”的父輩為年伯。

  中丞:清代將巡撫稱為中丞。

  衙齋:官衙中供官員居住和休息之所。

  蕭蕭:擬聲詞,形容草木搖動聲。

  些小:很小,這里指官職卑微。

  吾曹:我們。

  關(guān)情:牽動情懷。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鄭板橋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間任山東濰縣知縣時所作?婆e時代稱同科考取的人為同年,對同年的父輩或父親的同年稱年伯。清代巡撫又稱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鄭板橋曾畫過一幅《風(fēng)竹圖》呈送包括,此詩即是題寫在這幅畫上的。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托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guān)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zé)任感與清官心態(tài)。

  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huán)境,緊扣畫中風(fēng)來疏竹的主題!把谬S”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忙中偷閑,靜臥休息,卻聽得似有風(fēng)雨之聲,原來那是衙中自己親手所植的竹林幽篁為清風(fēng)所動,蕭蕭作響,意趣橫生,同時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詩人振腕轉(zhuǎn)筆,由竹葉聲響聯(lián)想到民間疾苦,一個“疑”字道出了詩人的愛民之心與勤政之意,表達了他對百姓的真摯情感。他在任期間確實對百姓關(guān)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宮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誣告罷官。

  第三、四句寫詩人事無巨細、永遠恪盡職守、關(guān)懷百姓。詩人直陳自己官職卑微,只是一個普通縣官,語雖自謙,卻用“吾曹”點出像詩人等這種下級基層官員在全國的數(shù)量之廣,將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語帶雙關(guān),還是用題詠畫竹的方式說明,然而只要是有關(guān)民眾疾苦,無論事情大小,都會放在心上。由題竹始,又終于詠竹,表面上看是詠竹,實際上卻比喻民問疾苦,虛實相間,意味深長。為民解憂,是為官者責(zé)任所在,這兩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nèi)涵,照應(yīng)了畫意和詩題。

  全詩語言質(zhì)樸,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與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與詩人的兩袖清風(fēng)的高尚節(jié)操自然相照。四句詩把詩人對百姓真摯而執(zhí)著的人道主義情懷寄寓其中,是題畫詩中的佳作。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2

  畫鷹

  唐代 杜甫

  素練風(fēng)霜起,蒼鷹畫作殊。

  身思狡兔,側(cè)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呼。

  何當(dāng)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譯文

  潔白畫絹之上,突然騰起風(fēng)霜氣,原來紙上蒼鷹,兇猛不同一般。

  竦起身軀,想要捕殺狡兔;側(cè)目而視,目光深碧銳利。

  只要解開絲繩鐵環(huán),畫鷹就會凌空飛去;只要輕輕呼喚一聲,畫鷹就會拍翅飛來。

  何時讓它搏擊凡鳥,我們就會見到凡鳥血灑草原的壯觀景象。

  注釋

  素練:作畫用的白絹。風(fēng)霜:指秋冬肅殺之氣。這里形容畫中之鷹兇猛如挾風(fēng)霜之殺氣。風(fēng):一作“如”。

  畫作:作畫,寫生。殊:特異,不同凡俗。

  ?(sǒng)身:即竦身,收斂軀體準備搏擊的樣子。思狡免:想捕獲狡兔。

  側(cè)目:斜視!稘h書·李廣傳》:“側(cè)目而視,號曰蒼鷹!彼瞥詈盒稳蔸椀难劬ι潭J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為喻。愁胡:指發(fā)愁神態(tài)的胡人。孫楚《鷹賦》:“深目峨眉,狀如愁胡!备敌对澈镔x》:“揚眉蹙額,若愁若嗔!

  絳:絲繩,指系鷹用的絲繩。鏇:金屬轉(zhuǎn)軸,指鷹繩另一端所系的金屬環(huán)?皵`(zhāi):可以解除。擿:同“摘”。

  軒楹:堂前廊柱,指懸掛畫鷹的地方。勢可呼:畫中的鷹勢態(tài)逼真,呼之欲飛。

  何當(dāng):安得,哪得。這里有假如的意思。擊凡鳥:捕捉凡庸的鳥。

  平蕪:草原。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借鷹言志,通過描繪畫中雄鷹的威猛姿態(tài)和飛動的神情,以及搏擊的激情,“曲盡其妙”(《瀛奎律髓》),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青年時代昂揚奮發(fā)的心志和鄙視平庸的性情。

  全詩共八句,可分三層意思:一、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fēng)霜肅殺之氣,這種肅殺之氣,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仿佛挾風(fēng)帶霜而起,極贊繪畫的特殊技巧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這首詩起筆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的起筆說:“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毕葟漠孃椫怂嫷慕曲棇懫,然后描寫出畫面上所產(chǎn)生的肅殺之氣,這是正起。而此詩則先寫“素練風(fēng)霜起”,然后再點明“畫鷹”,所以叫作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吸引著讀者。杜甫的題畫詩善用此種手法,如《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的起筆說:“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薄懂孃X行》的起筆說:“高堂見生鶻,颯爽動秋骨!薄斗钣^嚴鄭公廳事岷山沱江畫圖十韻》的起筆說:“沱水臨中座,岷山到北堂。”這些起筆詩句都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效果。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tài),是正面文章。頷聯(lián)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tài),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頸聯(lián)兩句是說系著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從而描寫出畫鷹躍躍欲試的氣勢。作者用真鷹來作比擬,以這兩聯(lián)詩句,把畫鷹描寫得栩栩如生。

  以上這兩聯(lián)中,“思”與“似”、“擿”與“呼”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八肌睂懫鋭討B(tài),“似”寫其靜態(tài),“擿”寫其情態(tài),“呼”寫其神態(tài)。詩人用字精工,頗見匠心。通過這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眼,把畫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是真鷹,還是畫鷹,幾難分辨。但從“堪”與“可”這兩個推論之詞來玩味,畢竟仍是畫鷹。

  最后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jié),直把畫鷹當(dāng)成真鷹,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昂萎(dāng)”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畫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懊本,見班固《西都賦》:“風(fēng)毛雨血,灑野蔽天!敝劣凇胺缠B”,張上若說:“天下事皆庸人誤之,末有深意!边@是把“凡鳥”喻為誤國的庸人,似有鋤惡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xiàn)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fā)向上之志。作者在《楊監(jiān)又出畫鷹十二扇》一詩的結(jié)尾,同樣寄寓著他自己的感慨:“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鞲上!

  總起來看,這首詩起筆突兀,先勾勒出畫鷹的氣勢,從“畫作殊”興起中間兩聯(lián)對畫鷹神態(tài)的具體描繪,而又從“勢可呼”順勢轉(zhuǎn)入收結(jié),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題。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題畫詩寫于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末期,與《房兵曹胡馬》約作于同時,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時詩人正當(dāng)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取之心。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3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 宋朝 晏殊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fēng)日好。齊揭調(diào)。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譯文

  在一片動聽響亮的畫鼓聲中,人們不知已經(jīng)過去了整日。不像發(fā)易逝的時間,只會讓人漸漸地老去。能享受短暫的歡樂時光,及時發(fā)現(xiàn)風(fēng)光的無限美好。一齊放聲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動人的《漁歌子》。

  碧綠清澈的湖水悠遠無盡,澄澈的曉空縹緲綿長。人生又怎會一直停留在少年時代。不要惋惜發(fā)醉后的開懷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間的萬事是永遠不會結(jié)束的。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注釋

  畫鼓:有彩繪的鼓。白居易《柘枝妓》:“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昏又曉:朝夕,整日;杓磿院,曉即曉明。

  揭調(diào):高調(diào),放聲歌唱。

  漁家傲:此調(diào)緣起張志和《漁歌子》,歷經(jīng)漁歌子--漁父--漁歌子,再到本調(diào)。本寫漁家生活。漁家傲之名始于本詞。

  杳杳:悠遠渺茫。

  浮生:人生。老莊學(xué)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

  長年少:青春常駐。長,音cháng,少,音shào。

  在風(fēng)光和煦的日子里,大家齊聲唱著《漁家傲》的小曲,自由自在,盡情享樂,好似神仙。寓有光陰易逝,及時行樂之意。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賞析

  前闋首句“畫鼓聲中昏又曉”,人們在一片畫鼓聲中,由黃昏而達旦,真有點兒快樂不知時間過。“昏又曉”,黑夜與白天的更迭,形象表達時間的消逝。然而,“時光只解催人老”,時光不管你快樂與憂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所以要“求得淺歡風(fēng)日好”,及時地行樂,莫負光陰。后闋的“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再一次反復(fù)強調(diào),抒發(fā)時光易逝、行樂須及時的感慨。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創(chuàng)作背景

  晏殊游湖時,看到蓮葉接天,滿江荷花映日的景象,便寫下了《漁家傲》,來唱誦荷花。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4

  詠畫扇詩原文

  作者:鮑子卿

  細絲本自輕,弱彩何足眄。

  直為發(fā)紅顏,謬成握中扇。

  乍奉長門泣,時承柏梁宴。

  思妝開已掩,歌容隱而見。

  但畫雙黃鵠,莫畫孤飛燕。

  詠畫扇詩注釋

  1、眄 :【拼音】:[miǎn] 【字義】:1。斜著眼看:~視!!牛ǜQ伺)。

  2、黃鵠:拼音:huáng gǔ。鵠又叫天鵝。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澤,也有黃鵠、丹鵠,生活在湖、海、江、河,它的皮毛可做衣服等,稱為天鵝絨。

  詠畫扇詩賞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詩人與畫家在行為上互相合作,或為畫題詩,或為詩作畫;在理論上又相通相近,所以便促成了中國詩畫史上第一次詩畫較為密切的融合。這無疑是題畫詩形成的機緣與條件。就繪畫而言,據(jù)《貞觀公私畫史》載,魏晉時期教化類繪畫尚有十之一二,到南北朝時期,便十分少見了。由于政治權(quán)力對文化思想干預(yù)較少,這便為當(dāng)時的詩人、畫家的思想提供了廣闊的拓展空間!耙粋時期內(nèi),生活的怪異化,思想的極端化,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生活的重要特征。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王維吳道子畫

  宋代:蘇軾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dāng)其下手風(fēng)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祇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fù)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jié)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shù),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

  譯文: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到哪兒去尋訪吳道子的畫?普門和開元兩座寺院的墻壁。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開元寺有東塔,留存著王維繪畫的手跡。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我看古往今來的畫家,沒有誰比得上這兩位先生尊貴的品級。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道子的畫風(fēng)實在雄奇奔放,浩浩蕩蕩如同海浪翻滾。

  當(dāng)其下手風(fēng)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當(dāng)他下筆時靈感像疾風(fēng)驟雨,畫筆未到處氣勢已先奪人。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在那高高的兩棵娑羅樹間,燦爛的朝陽從扶桑冉冉東升。

  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畫中間有至高無上的佛祖,在講說寂滅的教義是超脫死生。覺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捫胸膛表示理解不深。

  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

  天竺的眾多君長和千千萬鬼王,互相擁擠爭聽佛法,像黿一樣拼命把頭伸。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

  摩詰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詩人,如佩香草詩風(fēng)秀美芳芬。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現(xiàn)在觀看他的壁畫,也像詩品一樣樸美清淳。

  祇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fù)溫。

  畫中的祇園弟子個個清瘦如仙鶴,內(nèi)心枯寂宛若死灰不會再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jié)貫霜根。

  門前的兩叢竹子,霜雪般清勁竹節(jié)貫連著竹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shù),一一皆可尋其源。

  枝干交錯,繁亂的葉子像在搖動,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經(jīng)脈。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吳先生的畫雖然絕妙,還只能看作杰出的畫工技藝超邁。

  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

  摩詰得到了物象內(nèi)在的精神,就如仙鳥飛離樊籠超脫于形跡以外。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

  我認為兩人的畫全都氣勢飛揚寓于神采,對于王維我尤其崇敬說不出一句異議的話來。

  注釋: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普門、開元:即普門寺和開元寺,都在鳳翔。吳道子在兩寺畫有佛像,王維在開元寺畫有墨竹。

  開元有東塔,摩詰(jié)留手痕。

  手痕:手跡,即謂開元寺的東塔上有王維的畫。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畫品:畫的品格、品評。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雄放:奔放,豪放。

  當(dāng)其下手風(fēng)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tūn)。

  亭亭:高高聳立。雙林:吳道子畫中所畫的兩株娑羅樹。彩暈:五彩光華。扶桑:古代神話中的日出之處。暾:太陽升起。

  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tì)迷者手自捫。

  至人:至高無上的人,指釋迦牟尼佛。寂滅:佛家語,“涅槃”的意譯,意謂超脫世間入于不生不滅之境。手自捫:以手捶胸,這是形容聽者未解寂滅之意時的狀態(tài)。

  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yuán)。

  蠻君:天竺國的君王。黿:大鱉,背青黃色,頭有疙瘩,能伸縮,此處形容信徒眾頭攢聚、伸長。

  摩詰本詩老,佩芷(zhǐ)襲芳蓀(sūn)。

  佩芷襲芳蓀:這是以美人佩帶香草的形象來形容王維的詩風(fēng)。佩、襲,穿戴。芷、蓀,香草。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清且敦:風(fēng)格清秀而又渾樸。

  祇(qí)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fù)溫。

  祇園弟子:佛徒。鶴骨:形容佛徒的清瘦。心如死灰:此處指佛門弟子六根清凈斷絕塵念,內(nèi)心孤寂。

  門前兩叢竹,雪節(jié)貫霜根。

  雪節(jié)、霜根:形容竹子內(nèi)在的清勁品格,不單指其顏色。

  交柯亂葉動無數(shù),一一皆可尋其源。

  交柯:枝葉交叉。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畫工:指重視藝術(shù)技巧。

  摩詰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hé)謝籠樊(fán)。

  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內(nèi)在的精神實質(zhì),脫略形跡的悠遠情韻。翮,鳥翎的莖,即指鳥。謝,離開;\樊,鳥籠。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liǎn)衽(rèn)無間言。

  神。壕耧枬M,氣勢飛揚。斂衽: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無間言:完全同意。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對王、吳二人繪畫藝術(shù)的觀感及評價。

  詩的發(fā)端四句,以錯落的句法,點切詩題,交待王、吳二人畫跡的所在,使人了然于普門、開元二寺俱有吳畫,而王維的畫則在開元寺的塔中。下面“吾觀”二句,緊接著對二人的成就作概要的評斷,肯定他們在畫苑中并列的崇高地位。下面即分別描寫二人的畫象及是人所感受到的各自的藝術(shù)境界。

  “道子實雄放”之下十句寫吳道子畫!靶鄯拧倍指爬ǖ氐莱鰠钱嫷乃囆g(shù)風(fēng)格特點!昂迫绾2ǚ本湟宰匀唤绲默F(xiàn)象盡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氣勢!爱(dāng)其”二句是詩人從畫像中所感受到的吳道子運筆時的藝術(shù)氣概。這種對吳道子創(chuàng)作過程的體會,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的藝術(shù)思想。后來詩人在其《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曾說:“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么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比裟芤庠诠P先,成竹在胸,才能“下手風(fēng)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這是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獲得神妙境界的三昧所在,只有內(nèi)具于自身,才能領(lǐng)會到他人獲得這種成就的匠心所在!巴ねるp林間”以下六句寫吳畫的形象,極精要地勾勒出畫的內(nèi)容,生動地顯現(xiàn)出釋迦臨終說法時聽眾的復(fù)雜情態(tài),他們或感悟悲涕,或捫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競進”者的狀貌,又表現(xiàn)得非常情急,這一切都栩栩如生。

  “摩詰本詩老”以下十句寫王維的畫!澳υ憽睆耐蹙S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維畫品的精神特質(zhì)。即所謂“畫中有詩”!芭遘啤本涫菍ν蹙S的人品和藝術(shù)的高度贊賞,即王維的人品和詩畫藝術(shù)都是芳美的。“今觀”二句照應(yīng)前面“詩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維的詩的成就來喻其畫風(fēng)!扒迩叶亍币庵^其畫亦如其詩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暗o園”以下六句寫王維畫的內(nèi)容。前二句寫畫中人物情態(tài),不似吳道子畫表現(xiàn)的強烈,而意味頗蘊蓄。后四句寫畫中景物,為吳畫所無,儼然是一幅竹畫,再現(xiàn)了竹的莖葉動搖于清風(fēng)中的神姿。紀昀說“交柯”句“七字妙契微!,王文誥說這四句即“公之畫法”,這里面即寓有詩人畫竹的藝法。這六句的畫面,都具有“清且敦”的藝術(shù)風(fēng)味。

  詩末“吳生”六句,就對王、吳二人畫的觀感作總的評論,在尊重之中又對二人藝術(shù)造詣的境界,有所抑揚。對吳道子畫評為“妙絕”,是對吳畫中聽眾情態(tài)畢現(xiàn)形象的評價,而“妙絕”僅在跡象,只是畫工的高藝。詩人認為王維畫“得之于象外”,如神鳥離開樊籠,超脫于形跡之外,精神自然悠遠,于是心中佩服,覺得無所不足。這里也體現(xiàn)了詩人美學(xué)理想的又一個方面。他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中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庇终f:“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闭J為繪畫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賦詩不能只停在所賦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跡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啟發(fā),有所感受。瘦竹、幽花與幽人、處女,物類的質(zhì)性迥異,而從瘦竹之感到幽人的韻致,從幽花如見處女的姿態(tài),俱是攝取象外的精神,意味無窮。這種脫略形跡、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學(xué)思想,長期支配中國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形成中國繪畫藝術(shù)獨具的風(fēng)貌。

  這首雜言詩以七言為主。七言古詩是盛唐詩人的一個勝場,李白、杜甫在這一詩體上是并峙的兩座高峰。七古與五古同是在創(chuàng)作上極少拘束的,而七言長古更宜于縱情馳騁,在章法結(jié)構(gòu)及氣勢節(jié)奏各方面更可變化無方,臻于奇妙之境。李、杜之后,中唐惟有韓愈能有不少佳作,再后就很寥落。蘇軾的七言長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與李、杜、韓相抗衡,這篇《王維吳道子畫》即為其早年意氣駿發(fā)之作。這首詩的章法很值得注意,整首詩的內(nèi)容都在發(fā)揮詩題,而起結(jié)分合,條理清晰完密。詩的開始四句總提王維、吳道子,為全詩的綱領(lǐng)!拔嵊^”二句,又在分寫王、吳畫前先作總評。“道子實雄放”及“摩詰本詩老”兩層,依次分寫王、吳畫面,為全詩的腹身。最后六句以評論收束,前四句分評吳、王,末二句于一致贊賞之余又稍有高低輕重,重申總評的精神。起和結(jié)的兩節(jié)詩句于整齊中有參差,雖始終將王、吳二人并提,并極靈活而極錯落之致。全詩章法如詩中所說:“交柯亂葉動無數(shù),一一皆可尋其原!

  全詩的韻調(diào)具有優(yōu)美的節(jié)奏感。開端四句閑閑而起,似話家常,語極從容。結(jié)尾六句,因評論而有所抑揚,語氣于轉(zhuǎn)折間呈矯健之勢,而掉尾又覺余音裊裊,悠揚無盡。中間寫吳道子一層,形象奇突,如峰峙濤涌,使人悚異;而寫王維一層,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遠。作為詩的中心的這兩層,意象情調(diào),迥然異趣。而全篇四節(jié),波浪起伏,如曼音促節(jié),遞相轉(zhuǎn)換,在大體上為七言句中適當(dāng)間以五言,整體形成諧美的旋律,而氣勢仍自雄健。這是七言長古所必具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6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fēng)江上作釣竿。

  翻譯

  我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回家之時兩袖清風(fēng),一貧如洗。

  我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涼風(fēng)習(xí)習(xí)的江邊當(dāng)作漁竿。

  注釋

  烏紗:當(dāng)時做官為宦的代名詞囊橐:一種口袋。

  蕭蕭:空空的樣子。

  創(chuàng)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dāng)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xiāng)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

  賞析

  “予告歸里,畫竹別濰縣紳士民” ,寫的是鄭板橋決定拋棄烏紗帽棄官而去,歸里之時兩袖清風(fēng),一貧如洗。他畫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邊作為魚竿。乾隆十八年,山東大旱,當(dāng)時做濰縣縣令的鄭板橋因為請求賑濟饑民的事,得罪了上司,這首詩是鄭板橋被罷官離開濰縣回鄉(xiāng)時,告別濰縣紳士民之作。作者為人正直,只關(guān)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為上司不滿,于是上司借故罷了他的官。時年他已61歲,在濰縣擔(dān)任了7年縣令,照理說,至少也該發(fā)點小財了,然而他罷官之日,卻是囊橐蕭蕭兩袖寒,惟有一囊書畫,兩袖清風(fēng),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這首詩在用詞上很有感情色彩。蕭蕭寒、清瘦、秋風(fēng)都從字面上傳遞出一種蕭索、冷落、凄冷之感,與作者的心情和處境和諧一致。

  這是一首贈別詩,然而卻很特別。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7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guān)。

  譯文

  滿眼都是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蒼翠的山嵐又屬于哪一郡的山。

  一向都是萬里無邊的意境,今卻畫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間。

  樹木映照在夕陽的余暉中,孤獨的暮色昏云,還未歸去。

  這幅畫中含有不尋常詩句,吟詠不斷也體會不出其意境。

  注釋

  許道寧:宋河間人,一作長安人,善畫,自成一家。

  一窗間:指畫幅不大。

  晚:晚照或晚氣。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此詩首、頷聯(lián)寫畫中山水,尺幅有萬里之勢;頸聯(lián)寫暮景,回應(yīng)“蒼然”;尾聯(lián)寫作詩,謂畫中景非筆墨所能傳出,既極贊畫之神妙,又自慚詩之拙。此詩具體起筆突兀,通體氣勢雄渾,很有杜意。

  起筆兩句,使畫中山水呼之欲出,躍然紙上。尤妙在以“滿眼”強調(diào)水之浩浩蕩蕩,用“何郡”把對“蒼然”的贊嘆隱在一片疑問之中。起筆十字,獨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承接上二句意脈,作一小結(jié):萬里的山水,萬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畫間,仍將掩飾不住的贊嘆溢于詩表,不同的是前之贊嘆是對山水而發(fā),此之贊嘆是對畫的意境而發(fā)。

  及至第五、六句“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其物與心之互相感發(fā)的關(guān)系,至此已脫穎而出。

  末兩句作一種總結(jié)式的感嘆,“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guān)。”頗有“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之風(fēng),同時也是對深一層意境之引發(fā)。全詩到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謂“盡而不盡”。

  全詩寫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卻于簡談中見新奇。古人認為“天下事有意為之,輒不能盡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間,詩尤然”,簡齋此詩,可證此論。全詩自然至極,淡泊至板。然而這淡泊卻是“豪華落盡見真淳”之淡,是“淡極始知花更艷”之淡。絕非索然寡味,深遠就寓在這淡泊之中。無限的絢爛,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為一首題畫詩,當(dāng)作于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詩人所題之畫疑為徐道寧的《漁父圖》(又名《秋江漁艇圖》《漁舟晚唱圖》)。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fēng)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8

  寒菊 / 畫菊 宋朝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寒菊 / 畫菊》譯文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fēng)之中!

  《寒菊 / 畫菊》注釋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后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fēng):寒風(fēng),此處語意雙關(guān),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寒菊 / 畫菊》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游朝俯首游凜然氣節(jié)。詩中句句扣緊寒菊游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guān)合、暗示出詩人游情懷!氨阍姡髦缸约焊邼嵱蚊褡迩椴,“北風(fēng)詩,雙關(guān)語,暗示北凋來游蒙古統(tǒng)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詩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游時節(jié)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游風(fēng)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斗艷。鄭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jīng)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里游“趣詩,既指菊花游傲風(fēng)拒霜、獨放光華游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游高潔堅貞、真淳自得游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游“采菊東籬下詩、 “此中有真意詩游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譜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詩游說法,云: 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發(fā),傲睨風(fēng)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詩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游題旨是相同游,范文可以幫助我們領(lǐng)悟鄭思肖詩歌意象游深刻內(nèi)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詩這兩句詩意深轉(zhuǎn)一層。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詩。北風(fēng)在南宋文學(xué)家游筆下象喻來自北凋游貴族統(tǒng)治集團游侵擾!爸︻^抱香死詩比“抱香枝上老詩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fēng)中詩和“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詩相較,前者質(zhì)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詩字帶來了些許佻達游情調(diào),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游是,前者點出“北風(fēng)詩,分明指向起于北凋游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jié)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tǒng)治集團,表現(xiàn)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詩游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游至死不渝游崇高民族氣節(jié)。

  這首詩游重點是托物言志,不在于發(fā)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游特征。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xiàn)菊花自然屬性游同時,攄寫了鄭思肖游愛國情操,既表現(xiàn)出菊花游自然美,菊畫游繪畫美,又表現(xiàn)了畫家兼詩人游人格美,使菊花形象游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游統(tǒng)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游審美體驗和深睿游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寒菊 / 畫菊》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nèi)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xué)上舍,曾應(yīng)試博學(xué)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jié)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fēng)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jié)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jié),這當(dāng)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guān)。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fēng)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相較,前者質(zhì)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diào),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fēng)”,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dāng)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于表達“民族氣節(jié)、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寒菊 / 畫菊》創(chuàng)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仕,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后所寫。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9

  王元章倒枝梅畫

  徐渭〔明代〕

  皓態(tài)孤芳壓俗姿,不堪復(fù)寫拂云枝。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

  譯文

  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圖絀,卻不能再畫那枝枝向上插入云霄的畫圖。自古以來的萬事萬物總把崇高的品格憎惡,所以不必奇怪畫中的梅花倒掛著把身姿低俯。

  注釋

  王元章:王冕(1287—1359),字元章,諸暨(今屬浙江)人。元末畫家和詩人。倒枝梅:枝干向下倒折的梅。皓:梅花的白色。孤芳:指梅花,寒冬百花盡謝而梅花獨放。俗姿:其他花卉的凡俗姿質(zhì)。復(fù)寫:再畫。拂(fú)云枝:向上挺舉的梅枝。高格:超凡的風(fēng)神氣度。怪:兼有奇怪與責(zé)怪兩義。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梅花的品格和姿態(tài),均緊扣倒事梅畫意;后兩句是畫外的話,引申為感慨世事,表現(xiàn)了公者憤世嫉俗、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感情。此詩的諷喻意味很濃;風(fēng)格峭麗,語言警拔。

  詩的起句緊扣畫來寫:“皓態(tài)孤常壓俗姿”,“皓態(tài)孤!,可能畫面上是一株白梅,這白梅的姿態(tài)卻與眾不同,大有壓倒“俗姿”之勢。詩人一落筆就對畫上的梅花極力贊賞。

  次句點題,“不堪復(fù)寫拂人事”,畫上的梅花事條是倒垂的,不是一般畫上常見的那種向上伸展的姿態(tài),“拂人事”,在公者眼中是一種“俗姿”,他認為這種事條“不堪復(fù)寫”。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就王冕梅花圖再引申發(fā)表議論。聯(lián)系當(dāng)時社會生活里種種不公平的現(xiàn)象,公者憤恨地指出,從古以來,世上庸俗的人看待萬般事情總厭惡高尚的風(fēng)格。這話實際上從時間之久,到事情包羅之廣,同情具有高尚風(fēng)格的人,而對厭惡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風(fēng)格的人惡劣世俗加以抨擊。正因為世俗不公,所以最后又回到王冕的畫上來,不能責(zé)怪王冕把梅花的事頭畫成下垂到地面了。

  在一般公品里,梅花傲然向上,不屈服于寒冷、冰雪之威;而“倒事梅”在形態(tài)上正好相反,不論有否冰雪,王元章畫的梅花沒有“拂人”的偉岸,而是“著地垂”,這似乎意味著畫家已心灰意頹,甚至失去了對“高潔”的向往,徐渭默認并且深深地感喟這種“倒事梅”的姿態(tài),似乎也已不復(fù)“脫俗”“超然”的追求,但正在此,無論畫家還是詩人,其匠心其實已躍然紙上,別出一格的曲折命意,寫盡了他們不堪現(xiàn)實重壓的窘迫與艱難;同時,即便世俗的肆虐可以讓梅花垂地,亦無改其皓然的姿態(tài)、孤獨的常香、高邁的風(fēng)格,公者對理想的執(zhí)著信念、對世俗的鄙棄、厭惡,因此而更多一分真誠。

  這首小詩雖只四句,但結(jié)構(gòu)極為謹嚴。七言絕句四句中要求有起承轉(zhuǎn)合,詩以贊梅起筆,次句承首句落實到所題的倒事梅畫上,三句轉(zhuǎn)為慨嘆世事,四句仍關(guān)合在倒事梅畫上,章法宛然。此詩以意勝,重議論而不重描摹。此詩則遺貌取神,可謂別具一格。

  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鷴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guān)于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后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畫竹歌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jié)節(jié)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cè),森森兩叢十五莖。

  嬋娟不失筠粉態(tài),蕭颯盡得風(fēng)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嘆。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鑒賞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歷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對象。白居易這首《畫竹歌》,通過對好友蕭悅所畫竹枝的再現(xiàn)與評價,贊揚了畫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卓越的藝術(shù)思想。

  協(xié)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屬太常寺,掌管音律。蕭悅: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zhèn))人,善畫竹。在杭州住過一段時期,與白居易過從甚密。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古往今來,多少丹青妙手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協(xié)律郎蕭悅卻獨能下筆逼真,可謂繪竹第一人。以此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讀者閱讀下文探求蕭悅獨得畫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著,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xiàn)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將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xiàn)蕭氏所畫生機勃勃,枝活葉動,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cè)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huán)境、神態(tài)。野塘水邊,埼曲岸側(cè),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cè)”,是極力表現(xiàn)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嬋娟不失筠粉態(tài),蕭颯盡得風(fēng)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嬋娟是形容竹子神態(tài)的秀美,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欒嬋娟,玉潤碧鮮!辈皇薹蹜B(tài),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態(tài)及在風(fēng)驚煙鎖的特殊環(huán)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脫俗的婀娜神態(tài)都畢現(xiàn)無遺。由于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廟里曾經(jīng)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暗投o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為只有現(xiàn)實中的竹子才會在風(fēng)吹之下發(fā)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產(chǎn)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唯一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嘆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詩人與畫家只有相顧失笑,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發(fā)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抬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下筆獨逼真”,詩中通過蕭畫與別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態(tài)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jié)構(gòu)嚴謹。關(guān)于“逼真”的好處,朱自清先生認為,“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里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保ā墩摫普媾c如畫》)宋人蘇軾也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保ā稌沉晖踔鞑舅嬚壑Χ住罚┮簿褪钦f,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悅的創(chuàng)作過程時曾說:“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說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將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為一,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這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fù)有竹乎?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與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nèi)外不一,心手不相應(yīng),不學(xué)之過也。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yǎng)生者取之;

  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

  “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

  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

  “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

  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

  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dāng)萃于子矣。

  “書尾復(fù)寫一詩,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dāng)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

  “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

  世豈有萬尺竹哉?

  “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

  “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shù)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一也。

  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fā)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

  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

  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譯文: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jié)、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jié)有葉的?墒乾F(xiàn)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里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應(yīng)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tǒng)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xué)習(xí)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yǎng)生的人所采納;輪扁,是制造車輪的,可是(他的經(jīng)驗)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xiàn)在,您在畫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xué)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并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dāng)成話柄相傳。后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里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yīng)當(dāng)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拔蚁蚺c可說:“竹子長萬尺,應(yīng)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里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了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芭c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xiāng)養(yǎng)老了!半S著把他所畫的《筼筜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shù)尺,卻有萬尺的氣勢!肮o筜谷在洋州,與可曾經(jīng)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芭c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dāng)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于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注釋:

 、倜龋耗垩。

 、隍瑁╰iáo)腹:蟬的肚皮。蛇蚶:蛇腹下的橫鱗。

 、鬯欤和瓿伞

 、茆叶。簭N師。《莊子·養(yǎng)生》說:庖丁解牛的技藝高妙,因為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運刀自如,十九年解了數(shù)千只牛,其刀刃還同新磨的一樣,毫無損傷。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介紹后,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葺啽猓╬iān),斫(zhuó)輪者也:《莊子·天道》載: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斫輪,輪扁停下工具,說桓公所讀的書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責(zé)問其由。輪扁說:臣斫輪“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卻無法用口傳授給別人。斫:雕斫。

 、蘅V素:供書畫用的白色細絹。

 、吣褚慌桑荷飘嬆竦娜,指蘇軾。

 、嘁m材當(dāng)萃于子矣:謂求畫的細絹當(dāng)聚集到你處。

 、狴Z溪:在今四川鹽亭縣西北,附近產(chǎn)名絹,稱鵝溪絹,宋人多用以作書畫材料。

 、饣X(tuò)龍:指竹筍。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湖州:今浙江吳興,時蘇軾任湖州知州。

  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建安七年,曹操軍過浚儀,遣使以太牢祀舊友橋玄。祀文說:“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jīng)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m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蘇軾以此典比喻自己與文與可的情誼篤厚。

  賞析: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不過是一篇繪畫題記,卻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筆揮寫,卻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作為一篇繪畫題記,大多要描述畫面的形象,敘說畫家作畫的過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畫經(jīng)歷,總之,不外以鑒賞、考訂為主要內(nèi)容。而蘇軾這篇《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卻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文章,是表現(xiàn)對于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繪畫題記的常規(guī)寫法。作者所要追懷、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親戚,而是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況且這追懷、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繪畫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懷、悼念,就莫過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藝術(shù)上的杰出的創(chuàng)造和成就。這篇文章一開始也就從介紹文同對于畫竹的藝術(shù)見解落筆。

  文同主張畫竹之前,必須先對于竹子有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再經(jīng)過反復(fù)的醞釀、構(gòu)思,心目當(dāng)中隱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紙作畫,手不停揮,一氣呵成,一幅畫竹便創(chuàng)作出來了。這種從生活體驗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是符合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的。

  文章劈頭的一段議論,提出十分精彩的畫竹主張!靶赜谐芍瘛暗某烧Z,就是從這里來的。但議論又不能發(fā)揮過多,否則便離開了追懷、悼念逝者的主題。所以下面緊接著指出:“與可之教予如此!包c明被追懷、悼念的《筼筜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這么告訴蘇軾的。蘇軾也是詩人而兼書畫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誼,不只因為是朋友、親戚,也不只因為彼此的政治傾向一致,還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shù)愛好,他們寫文章贈答,用詩歌唱和,而且在畫竹方面屬于同一流派。文同關(guān)于畫竹的主張,實際上也是蘇軾的主張。蘇軾曾在《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詩中描寫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畫的過程,同時還在《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中認為寫詩要像追趕逃犯那樣緊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繪下來,略有遲緩,景色一消失,就沒法描畫了。這如同畫竹的“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一樣,必須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時加以表現(xiàn)。其實繪畫作詩,原理本來相同,都講求形象的氣韻生動,而不追求外在體貌的形似。我們以前講過,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中也指出繪畫上注重外形相似,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見識。如果寫詩也這么要求,那么,這個人就一定不懂得詩。畫竹的鉤勒法,“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畫法的主張“胸有成竹“,然后—揮而就,則是力求神似,通過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現(xiàn)出竹子的神態(tài)來。

  蘇軾很謙虛,他說這些藝術(shù)見解是文同告訴他的。而且,蘇軾還講述了實際是藝術(shù)理論與藝術(shù)實踐的關(guān)系,并且提到一般的認識論原理上來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性。這是上文“胸有成竹“一段議論的補充與深化,也是一位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各方面都有著極深造詣的藝術(shù)家的甘苦之言。蘇軾從自己的方面指出由于“不學(xué)“而“內(nèi)外不一,心手不相應(yīng)“,那言外之意,還是在肯定文同的藝術(shù)理論的同時,進一步肯定其藝術(shù)實踐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應(yīng)手、揮灑如意。文章總是緊扣著追懷、悼念文同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旁人贊揚文同的話來加以印證!白佑蔀椤赌褓x》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yǎng)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墨竹賦》是蘇轍為文同所畫的墨竹而寫贈文同的一篇賦。賦中以“客“的口吻,舉了兩個古代技藝高超的的事例來說明文同的精于畫墨竹是表觀了他懂得事物發(fā)展的普遍法則。在這篇《墨竹賦》中,蘇轍用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來比喻文同,認為文同具有高超的畫竹才能,但畫竹只是作為寄托,他實際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規(guī)律的人。蘇軾引用蘇轍這幾句話,是把文同畫竹的得心應(yīng)手、揮灑如意提到“有道“的高度來認識,而不停留在繪畫技巧本身。不過,蘇軾還指出:“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耙驗樘K轍不會作畫,所以他只能從一般意義上來評論,而蘇軾自己也是畫家,他除了通過畫竹了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還能掌握文同畫竹的方法。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結(jié)了前面關(guān)于畫竹的議論。

  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評價文同的畫竹主張和畫竹實踐。下面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敘寫作者與文同關(guān)于畫竹的書信、詩歌往來的故事,進而高度評價文同的畫品、畫德,并且歸到《筼筜谷偃竹》的題目上來。

  文章的第二段開始說的幾句是說文同對自己的畫竹,開始并不很看重,人有請求,就答應(yīng)為之作畫。其后四面八方拿著絹綢請求作畫的人腳踩著腳,越來越多,文同便厭煩了,把絹綢投擲在地,說是用來做襪子,表示極端輕視。文人官僚之間把他這件事當(dāng)作談話的資料。蘇軾通過求畫人的“足相躡于其門“,寫出文同畫竹的為人們所喜愛和貴重,又通過文同把縑素“投諸地而罵“,寫出文同的不肯自居于畫匠,以畫竹作世俗應(yīng)酬,沽名釣譽。文同不肯輕易為人畫竹,卻同蘇軾開玩笑,要人們?nèi)フ姨K軾畫竹。這樣一來,做襪子的材料絹綢就集中到蘇軾那里去了。這當(dāng)然是開玩笑的話,但由此卻可以看出文同與蘇軾之間關(guān)系的親密,而且說明了蘇軾對文同的精于畫墨竹確實是“并得其法“的。蘇軾略舉文同信后附詩的兩句,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鵝溪絹,是鵝溪出產(chǎn)的絹綢。鵝溪在四川鹽亭縣,那里出產(chǎn)的絹綢潔白、均勻、細致,很適宜于作畫。掃取,是揮寫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經(jīng)冬不凋的長長的竹枝。

  這兩句詩體現(xiàn)了文同的墨竹畫法:竹子是一揮而就的,即“掃取“,畫在短短的一段絹綢上,卻具有直節(jié)云霄之勢,所謂“萬尺長“。文章至此點山《筼筜谷偃竹》這幅繪畫。兩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之間,為了二百五十匹絹綢的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調(diào)笑,實際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談?wù)撝嬛竦乃囆g(shù)!皵M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與“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其精神實質(zhì)完全一致,都說明了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源與流關(guān)系,說明了藝術(shù)美不同于自然美,說明了詩人畫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對現(xiàn)實客觀事物所進行的提煉、集中、夸張、渲染!豆o筜谷偃竹》這幅繪畫就是如此,所謂“此竹數(shù)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因為提到了筼筜谷,自然需要對這個地方作一交代。但蘇軾不是孤立地進行介紹,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文同在洋州喜好種植花木,修建園亭,曾就各處景物逐一題詠,寫了《守居園池雜題》詩共三十首。蘇軾也逐一和了詩,這就是《洋州三十詠》,蘇軾詩集作《和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其中第二十四首題為《筼筜谷》,即這里所引的詩,詩中扣著筼筜谷產(chǎn)竹,描寫文同愛山愛竹并喜歡吃竹筍。漢川,即指洋州,因洋州在漢水上游;X,是筍殼。竹子一名龍孫,所以稱竹筍為籜龍。渭,指陜西的渭水。《史記·貸殖列傳》曾記載“渭川千畝竹“,那里的人因而很富有,相當(dāng)于“干戶侯“。這里借用“渭濱干畝“,來表示洋州盛產(chǎn)竹子。全詩意思是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樣遍地都是,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想來是太守清貧貪饞,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里。這也是開玩笑的話,所以文同打開信封讀完這首詩,那時他正和妻子在筼筜谷燒竹筍進晚餐,不由得大笑起來,口中的飯噴了一桌子。這一段簡短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動,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現(xiàn)了蘇軾同他的親密關(guān)系,但更重要的還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貧“,以竹筍為食,是寫其廉潔,攜妻子游山,自備晚炊,是寫其曠放,而“渭濱千畝在胸中“,則又照應(yīng)前面的“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議論,以詼諧的筆調(diào),通過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寫出他的畫竹理論主張。

  文章的第二段寫到《筼筜谷偃竹》的題目。下面第三段則以交代文章的寫作緣由作為全篇的結(jié)束。文同于元豐元年(1078)十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吳興縣。文同去湖州上任,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病逝于陳州的宛丘驛。這年七月七日、繼文同任湖州知州的蘇軾晾曬書畫,看到了文同送給他的《筼筜谷偃竹》,感傷故舊不禁痛哭失聲。他放下畫卷,便寫下這篇記念文章。“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安苊系拢床懿。橋公,指橋玄。曹操年輕時,橋玄對他多有鼓勵幫助,后來他們的情誼日益加深,曾約定無論誰死了,活著的人路過墓地而不用雞酒祭奠,那么車過三步就要鬧肚子疼。這不過是說著玩的話,但顯示了二人關(guān)系的不同尋常。蘇軾引用這個典故,來說明他在這篇文章中記述當(dāng)年與文同的“戲笑之言“,也為的顯示他們之間的“親厚無間“,那么,作者對逝者的追懷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寒菊/畫菊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翻譯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fēng)之中!

  注釋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籬:稀疏的籬笆。

  未窮:未盡,無窮無盡。

  抱香死:菊花凋謝后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風(fēng):寒風(fēng),此處語意雙關(guān),亦指元朝的殘暴勢力。

  賞析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jié)。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guān)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氨恪保髦缸约焊邼嵉拿褡迩椴,“北風(fēng)”,雙關(guān)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tǒng)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边@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fēng)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斗艷。鄭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jīng)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fēng)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詩句融入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譜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說法,云:歲華晼晚,草木變衰,乃獨曄然秀發(fā),傲睨風(fēng)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與鄭思肖詩句的題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幫助我們領(lǐng)悟鄭思肖詩歌意象的深刻內(nèi)蘊。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边@兩句詩意深轉(zhuǎn)一層。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fēng)在南宋文學(xué)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tǒng)治集團的侵擾!爸︻^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fēng)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相較,前者質(zhì)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diào),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fēng)”,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jié)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tǒng)治集團,表現(xiàn)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

  這首詩的重點是托物言志,不在于發(fā)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征。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xiàn)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攄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xiàn)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xiàn)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創(chuàng)作背景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仕,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后所寫。

  賞析二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nèi)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xué)上舍,曾應(yīng)試博學(xué)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jié)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fēng)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jié)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jié),這當(dāng)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guān)。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fēng)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相較,前者質(zhì)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diào),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fēng)”,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dāng)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于表達“民族氣節(jié)、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fēng)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譯文

  山色蔥蘢,煙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聳立江水中央。崖高險絕,猿鳥不度,喬木破空。有客舟從那里而來,槳聲流水間船身抑揚。沙灘平坦,微風(fēng)徐來,望客不見,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兩山如發(fā)髻屹立,正對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妝。船中商賈,切莫輕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注釋

 、倮钏加(xùn):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山水畫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官至右武衛(wèi)大將軍。《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他的山水畫被稱為“李將軍山水”。②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兩山屹立江中,遙遙相對。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東南鄱陽湖中,一峰獨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澤縣北、安徽宿松縣東南的江水中。③攙:刺,直刺。④低昂:高一低,起伏不定。⑤峨峨:高聳的樣子。這句以女子的發(fā)髻比擬大小孤山水霧繚繞的峰巒。⑥“曉鏡”句以婦女的梳妝鏡比喻江面、湖面。⑦賈(gǔ)客:商人。⑧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磯,在小孤山對面。這兩句說,船上的商人舉止不要輕狂,美麗的小姑早已嫁給彭郎了。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們不能自禁其愛。當(dāng)?shù)孛耖g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傳說。

  賞析:

  李思訓(xùn)是中國“北宗”山水畫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在江都(今屬江蘇揚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過官,一路上,長江風(fēng)景是他親身觀賞過的,此畫即使不是對景寫生,畫中景色也是經(jīng)過畫家靈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虛構(gòu)和對前人山水的臨摹不同。詩中所敘的“大孤小孤”在江西境內(nèi),兩山遙遙相對!把卤馈眱删,極寫山勢險峻,喬木蒼然,是為畫面最惹眼的中心!翱椭邸币韵滤木,寫畫中小船,直如詩人身在畫境之中,忽聞棹歌,不覺船之驟至。更進一步,詩人儼然進入了小舟之中,親自體會著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勢。詩人曾有《出穎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一詩,其頷聯(lián)“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和第七句“波平風(fēng)軟望不到”,與這首詩的“沙平”兩句,上下只改動了兩個字,可見這兩句是他舟行時親身體會而獲得的得意之句,重又用于這首題畫詩上。至此,畫面上所見的已完全寫畢,照一般題畫詩的慣例,應(yīng)該是發(fā)表點評價,或?qū)Ξ嬌系木拔锇l(fā)點感嘆了,但蘇軾卻異軍突起地用了一個特別的結(jié)束法,引入了有關(guān)畫中風(fēng)景的當(dāng)?shù)孛耖g故事,使詩篇更加余音裊裊。

  小孤山狀如女子的發(fā)髻,故俗名髻山。小孤山又訛音作小姑山,山所在的附近江岸有澎浪磯,民間將“澎浪”諧轉(zhuǎn)為“彭郎”,說彭郎是小姑的夫婿。南唐時,陳致雍曾有請改大姑、小姑廟中婦女神像的奏疏,吳曾《能改齋漫錄》載有此事,可見民間流傳的神幻故事已定型為一種神祇的祀典。蘇軾將江面和湖面喻為“曉鏡”,將大小孤山比作在曉鏡里梳妝的女子的發(fā)髻,正是從民間故事而來!爸壑匈Z客”兩句,與畫中“客舟”呼應(yīng),遂使畫中事物和民間故事融成一體,以當(dāng)?shù)氐拿耖g故事豐富了畫境,實際上是對李思訓(xùn)作品的肯定。而這一肯定卻不露痕跡。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評此詩時,稱其“神完氣足,遒轉(zhuǎn)空妙”!翱彰睢钡钠吩u,對詩的結(jié)尾,恰切之至。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圖題詩

  朝代:清代

  作者:鄭燮

  原文: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譯文

  在書齋躺著休息,聽見風(fēng)吹竹葉發(fā)出蕭蕭之聲,立即聯(lián)想是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我們雖然只是些小小的州縣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州縣官吏)的感情。

  賞析

  這首詩是鄭板橋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一二兩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齋臥聽蕭蕭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里躺臥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fēng)吹動著竹子,蕭蕭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聲音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風(fēng)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饑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懷。三、四兩句暢述胸懷。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為民解憂的應(yīng)該是所有的“父母官”,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nèi)涵。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這句詩既照應(yīng)了風(fēng)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fēng)吹竹搖之聲而聯(lián)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guān)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浣溪沙·一葉扁舟卷畫簾

  一葉扁舟卷畫簾。老妻學(xué)飲伴清談。人傳詩句滿江南。

  林下猿垂窺滌硯,巖前鹿臥看收帆。杜鵑聲亂水如環(huán)。

  鑒賞

  上片寫詞人與老妻泛舟徜徉的野趣。

  盡管是“一葉扁舟”,上面的設(shè)置卻頗為清雅。詞人卷起畫簾,與老妻對坐。一面飲酒清談,一面觀賞著如畫江山!袄掀迣W(xué)飲”句,雅興溢于筆端。不用說,寫詩填詞,更是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了!叭藗髟娋錆M江南”一句,既道出了“清談”的內(nèi)容,又勾勒出了詞人自信自豪的翩翩風(fēng)度。

  下片寓情于景,寫歸途的歡愉心情。

  “林下猿垂窺滌硯”:垂,下掛、落下或向下俯身;窺,是從小孔或縫隙里偷偷地看,或在暗中察看的意思;滌硯,洗硯臺。試想:一個或幾個調(diào)皮的猴子,下掛或向下俯身,閃動著詭譎的小眼睛,在偷偷地窺伺著詞人洗硯臺的動作。這個鏡頭,很是生動傳神,逗人喜愛!皫r前鹿臥看收帆”:靠岸了,收帆了,山巖前的小鹿,安閑地躺在那里,靜靜地觀看著詞人的一舉一動,表現(xiàn)得饒有興味。使人感到此情此景,難以言喻,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接著,詞人舍舟登岸,驚起了岸邊杜鵑一片“聲亂”,激起了船邊的一片漩渦“如環(huán)”。

  在這闋詞里,詞人以歸途的三個動作為序:準備回去了,先要洗洗硯臺,然后收起風(fēng)帆,最后舍舟登岸。妙就妙在他沒有簡單地去描寫自己這三個動作,而是用猿、鹿的神態(tài)和杜鵑的反應(yīng),客觀地揭示了詞人的內(nèi)心世界:自信,閑適,意趣瀟然。

  黃庭堅的這首小詞,寫得活潑、歡快,生活氣息濃郁?梢哉f是人物的心境美和大自然的環(huán)境美的天衣無縫的統(tǒng)一。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相關(guān)文章:

寒菊 / 畫菊原文翻譯及賞析12-31

畫竹歌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

畫竹歌原文及賞析10-15

《行宮》原文、翻譯及賞析01-31

《小池》原文、翻譯及賞析01-31

《晨風(fēng)》原文翻譯及賞析01-30

《月出》原文翻譯及賞析01-30

小至原文翻譯及賞析01-29

賣炭翁原文翻譯及賞析01-29

所見原文翻譯及賞析01-28

《月下獨酌·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 《畫》原文、翻譯及賞析
凌源市| 改则县| 乌海市| 虹口区| 阿尔山市| 海伦市| 新营市| 广南县| 治多县| 小金县| 阿坝县| 饶河县| 屯留县| 固阳县| 三台县| 南雄市| 永嘉县| 锡林浩特市| 无锡市| 长武县| 嘉兴市| 睢宁县| 囊谦县| 竹北市| 开平市| 丰镇市| 大荔县| 灌阳县| 高邮市| 林西县| 磐石市| 溧水县| 宜都市| 平江县| 苍溪县| 兴隆县| 运城市| 调兵山市| 三原县| 同江市|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