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老師的課上得很樸素平實,他從分析“燭之武說退秦伯”的理由入手,進而引導(dǎo)學生要注意日常交際中的說話藝術(shù),這一教學思路很好,體現(xiàn)了“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新教學理念這兩堂課留給我的思考是對于文本的處理應(yīng)把握一個怎樣的`度試講課時老師似乎是急著要拓展,對“燭之武見秦伯”這一段文字只是簡單地分析,蜻蜓點水,學生的印象不深;而在公開課上,老師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披文入情,去體會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析利弊、巧妙運用語言的藝術(shù);但似乎有點過猶不及,分析過于詳細,以致后面的拓展部分過于匆忙對于這節(jié)課,我還想說的是,語文教學要超越文本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但不管采用何種形式,最終的落腳點都應(yīng)該歸于文本對此,我覺得可以通過聽錄音、分角色朗讀等方式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學生的觀點或許有失偏頗,卻不乏獨特之處,能夠深入發(fā)掘文本的內(nèi)涵,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既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客觀評價,又能進入角色深入體驗。
【關(guān)于《燭之武退秦師》的評課稿】相關(guān)文章:
理發(fā)師評課稿01-07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tǒng)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