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老師執(zhí)教的《月光啟蒙》一課,讓我感受頗深,有如又上了一堂啟蒙課。
《月光啟蒙》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以“文學的啟蒙”為線索,語言優(yōu)美,其中的民歌民謠明快、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讀來讓人耐人尋味。教學中教者著力憑借課文清新素雅的語言,創(chuàng)設詩情畫意的農(nóng)家月夜場景,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間文學所散發(fā)出來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親情,體會“我”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這點讓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下面重點從品味歌謠這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點理解。
營造詩境,品讀歌謠。
歌謠是詩化的民間藝術,是樸素的詩歌和善良的心靈的緊密交融,是淳樸的母親啟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韻”、樸素的文本,是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的積淀,也是蔣老師在教學中要著意挖掘的文化資源。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的'歌謠,蔣老師用優(yōu)美的畫面、抒情的音樂、動情的引讀構(gòu)成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之中,帶入了情感的世界、詩意的世界之中。天籟般的歌謠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語言情境,優(yōu)雅,恬靜,再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進入文本,入情入境,這樣顯得自然,不孤立,同時語言表達一舉兩得。在這樣的意境之中,學生間的交流、討論,使得很多學生在聆聽同學的感受后會達到情感的共鳴,從而為理解“芳香”一詞作鋪墊。另外,一段讀多遍,層層鋪入,掀起情感的共鳴,思維的碰撞。這一部分的教學,通過音頻的播放,情境的創(chuàng)設,抓住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總之,整堂課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優(yōu)美,感動的,教師倡導個性化的閱讀,珍視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對文本分析透徹,設計的問題簡潔而又巧妙,抓住文章主要脈絡進行教學,將零散的內(nèi)容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追求詩意,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享受著“美”,也讓在座的我充分享受到了月夜之美、母親之美、歌謠之美、民間文學之美,乃至這種優(yōu)美之中所蘊涵的一顆顆美好的心靈……
月光啟蒙,帶給我們的,同樣是無盡的啟蒙!感謝蔣老師能帶給我們這樣精彩的課堂,也感謝天底下給我們無數(shù)啟蒙的我們的父母們……
【《月光啟蒙》最新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tǒng)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