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200字(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
《百年孤獨》是一本內(nèi)容龐大、涉及人物眾多、同時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民間宗教的書籍。講述了馬孔多這個小鎮(zhèn)1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的興盛衰亡,由于內(nèi)容結構過于龐大,各位主角名稱過于類似,讀起來難免有些懵懂和枯澀。在20xx年2月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讀完這本書,也只能算囫圇吞棗,只知其大概,不明其所以然。
如果說上月的《月亮與六便士》不免還有賣弄文學之意(譯本非原著),而《百年孤獨》則靠著樸實的文字,敘述著一個深刻的故事。由于我自身生活平穩(wěn)安于現(xiàn)狀,難免生活閱歷過于淺薄,不能明白其書之深意。這是一本值得再次精讀的書。
“不管你擁有什么,我們生來就是孤獨”,這是一句歌詞!栋倌旯陋殹芬舱侨募骐s著揮不去的孤獨,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爾蘇拉新婚時,烏爾蘇拉害怕生出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同房,布恩迪亞備受譏笑,甚至殺死了同鄉(xiāng)的阿基拉爾,而死者的鬼魂無處不在的跟隨著他,日夜不得安寧,于是他帶著妻子和一些村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來到了一處海邊定居,以其聰慧的才能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村鎮(zhèn)——馬孔多。
故事也就圍繞著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展開。布恩迪亞后輩們大多的沿用了“阿爾卡迪奧”和“奧雷里亞諾”這兩個名字,開始我以為是巧合,當讀完之后又感覺好像有類似之處。才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叫“阿爾卡迪奧”的大多魯莽、頭腦簡單,叫“奧雷里亞諾”的大多沉穩(wěn)、專研,喜歡到和吉卜賽人一起成立的工具房里做自己的事情。然而書中有一個奇妙的地方在第四代時出生了一對雙胞胎,分別是“阿爾卡迪奧第一”和“奧雷里亞諾第二”,外貌特征幾乎一模一樣,甚至在同一天死亡,書中通過其祖母烏爾蘇拉的嘴說出懷疑他們從小就互換了身份生活。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側面印證了“阿爾卡迪奧”和“奧雷里亞諾”這兩個名字具有鮮明的人物個人特征。
“重復做一件事,不是為了擺脫孤獨,而是為了保持孤獨”。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陷入孤獨無法自拔而精神失常,最后被家人綁在樹上風吹雨曬幾十年后死去。第二代阿瑪蘭妲一生經(jīng)歷和麗貝卡同時喜歡上皮埃特羅,而后卻又拒絕了皮埃特羅的求婚,并保持終身不嫁,晚年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縫制壽衣,并白天縫晚上拆。第二代奧雷里亞諾告別戰(zhàn)場后,關在小房間里夜以繼日的煉制小金魚,繼而熔斷又重新煉制。麗貝卡在何塞?阿爾卡迪奧去世后,關在屋子里不與外人來往,仿佛這個人被世界遺忘,直到死去從未踏出去一步。第五代雷納塔?蕾梅黛絲日日沉醉于私會情郎而被迫生死分離后被送往修道院,至死一言不發(fā)。他們的孤獨是家族的傳承,既想逃脫,又想保持……
整個布恩迪亞家族最終以驗證吉卜賽人的預言“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中消失在地球上。《百年孤獨》的孤獨是什么?是各大主人公孜孜以求后又一無所有的虛無感?是人的宿命?是當時歷史社會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
《百年孤獨》,不求甚解,愿而后每有會意。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2
就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后瞬間,馬孔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zhèn),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xiàn),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xiàn)了!薄栋倌旯陋殹
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的時候還是在高三的暑假,那時候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的事,于是我開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名著,我左挑右撿,直到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名字映入我的眼簾。因為他典型的拉美姓氏,讓喜愛足球運動的我對他多了一份親切,于是《百年孤獨》成為了我接觸的第一本拉美文學,也成為我接觸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紐帶。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zhèn)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xiàn)實與虛幻,展現(xiàn)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jīng)典文學巨著之一!栋倌旯陋殹肥且徊亢茈y讀的書,是當時的我看不進去的一本書。書本身帶有的奇幻色彩在第一次翻開時,讓我覺得覺得不明所以,整個暑假,我嘗試了一次又一次都是看兩頁就又放下。
直到今年國慶,我又看到了7年前被我拆開的《百年孤獨》,時間已經(jīng)在它身上留下了霉斑,而我卻還沒有真正的看完過它。于是,我又拿起了這本書,在這個陰雨的國慶讀完了它。讀《百年孤獨》就像是在嘗一道外國菜,你試圖去接受它卻發(fā)現(xiàn)還是不合你的胃口。
與以往容易讀書看戲身臨其境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道透明的墻。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道高墻讓我無法靠近,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南美神話的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自由狂野與自己太過遙遠。
把書合上時,我用力把書上的落灰撣下去,不知不覺我的眼角有些酸澀,更多的則是釋然。作者在那個時代獨創(chuàng)了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倒敘方法,將過去和未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錯綜復雜、時空交錯的家族歷史。
馬爾克斯有條不紊地描繪出了一個魔幻的拉丁美洲,也刻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孤獨者們,讓我漸漸接受了孤獨。孤獨和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一樣,都是人生的調(diào)味劑罷了,孤獨不可避免,孤獨更像是生活的緩沖區(qū),讓你在筋疲力盡之后,仍然有時間來面對生活。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每天我們沉浸在色彩斑斕的現(xiàn)代世界。我們其實已經(jīng)學會了自己獨處,抱著手機、戴著耳機、坐著發(fā)呆。馬爾克斯說:“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周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一直到現(xiàn)在我還覺得“魔幻現(xiàn)實主義”這個名字取得真好,幾十年過去了依然讓人十分玩味。再到后來我非常喜歡唐映楓《記昨日書》里的一句歌詞,“你可知這百年愛人只能陪半途,你且信這世上至多好景可虛度!蔽也庞X得我終于找到了百年孤獨的最佳注解。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3
這本書確實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書,以致于即使我已經(jīng)讀過一遍,卻還是忍不住打開塵封的記憶,再次隨著作者從馬孔多開始這段痛苦卻又奇特的旅程。
這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我們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最輝煌的時候,也可以看到一個家族最落魄的時候,可以最終這個家族沒能逃過作者的神來筆,永永遠遠的消失在了大陸上。
最令我影響深刻的是一個如神祗的女子,她長相很美,及其單純,所有碰到她的男人都難逃一死,命運很善待這個姑娘,可是又早早的,玩笑般的安排了她的死亡——被白色的床單牽引,飄向了天空,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個人物的空靈,她不諳世事,簡直是一個天使,我想作者可能想表達的是一個盡善盡美,及所有美好于一身的女子,是有資格受命運善待的。
百年孤獨這個名字也有一定的意義,從翻開書的那一刻,每個人的一生無論過程是否輝煌,結局都是孤獨的,而這個家族的結局可想而知,永遠消失在了大陸上,正如文中的那個神秘的羊皮卷所預言的那樣。
這本書其實最難記的不是人物關系,而是人名,這個家族取名字,往往會用上一輩的名字,最有意思的是取什么名字,就意昧著性格也是相似的,而對他們而言取相同的名字似乎是他們對祖先的懷念及敬意。
百年孤獨讀的時候心里總是覺得沉甸甸的,書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可是面對孤獨,每個人的方法又是不一樣的,有人選擇與之對抗,有人選擇逆來順受,還有人堅定自己的心不管那跌踵而至的孤獨,于是每個人的反應最終造成了這個家族最后的結局。
而作者想讓我們思考的大概就是我們該以何種姿態(tài)面對孤獨吧。
我們應該正視孤獨,即使奧雷連諾有著輝煌的戰(zhàn)績,可還是不可避免的在老年時期過著孤苦伶仃的日子,直至終老,所以孤獨雖然有的時候是無法承受的,但我們還是不應該把孤獨當做壞事,不像奧雷連諾痛苦的度過那段孤寂的時光,我們更應該慶幸原來人生一遭,給予我們的不只是虛無的繁華,還有令人享受的孤獨,與孤獨中體驗人生另一種驚艷的打開方式。
當我們處于孤獨的時候,不應該像這個家族的人一樣,作者筆下的這一家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孤獨我們不能妥協(xié),即使可能被打敗,我們也要發(fā)揚“于無聲處聽驚雷”的精神,在孤獨的巨大的大山下,坦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更要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會思考,即使是一個人也要活出自己的風采,而不是像書中有著同樣名字,就決定著相同性格的思想一樣,活出別人人生的另一種可能,而注定不是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孤獨的時候,我們或許會傷心,會難受,會崩潰,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我們本能的不希望孤獨,所以當我們面對孤獨的時候,傷心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笑看人生總不會有錯,令我印象極深的還有一幕,是一個女人一個人,在一個大房子里坐在椅子上,一直到死,大概是等死,后來她就真的以這樣的方式死了,不禁唏噓,為何一定要以這種姿態(tài)面對自己的生命,孤獨是可怕的,可是更可怕的是我們面對孤獨時所采取的方式,正因為孤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大多數(shù)人無法處理的,所以馬爾克斯平淡的闡述了這個故事,以這種方式告誡我們不應該怎么做,同時也以這種方式告訴了我們面對孤獨的正確方式。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4
每樣事情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么就相當于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說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
初次看這本書時,立即就被書里面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diào)。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zhí)著于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并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jīng)意言敗的態(tài)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tài)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深淵,最后她仍無法戰(zhàn)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梢哉f,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浮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xiàn)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里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后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后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tài)俯視它,反正到最后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受,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5
讀完《百年孤獨》后,這本書有兩個極為明顯的便簽。一是“孤獨”,二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者將“孤獨”寫得深入人心,覺得書中人物就是自己,覺得書中所講的事跡似曾相識,作者又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貫徹到底,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說起孤獨,讓我印象深刻就是第一位出場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第一次看時,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不負責,對家庭不聞不問,以自我為中心,毫無底線的人。后來,我好像慢慢地開始了解他,嘗試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他對孤獨習以為常,他享受孤獨,在孤獨中有新突破,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他心之所向。同時,他是個太過優(yōu)秀而孤獨的人,他有卓越的體能,也有高超的智商,意志力驚人,對事物的看法也異于常人。
他從吉普賽人那里用養(yǎng)家糊口的牲畜換來磁鐵,想利用它開采金子;看見放大鏡能聚集太陽光,就自己站在超大的放大鏡下,被太陽灼傷,即便這樣,也改變不了他想利用這個研造出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普賽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就通過實驗認識到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這種超常人的遠見卓識,又怎能不令他孤獨呢?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孤獨,沒有人會理解他,即便是他的妻子,也不例外。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他們二人都獨自彷徨在自己孤獨的世界中,彷徨久了,他向自己的'妻子吶喊——世界上正在發(fā)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nèi)栽谶@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的堂吉訶德,他的理想之劍,最終還是敵不過現(xiàn)實的風車。終于,他陷入孤獨之中不可自拔。他的生命漸漸退化,直至凋零。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并不是個俗人。
要知道,布恩迪亞家族留著孤獨的血,留著與常人不同的血?晒陋氁膊⒎侨菈氖。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二兒子,也是個孤獨的人,奧雷良諾生性沉默寡言,他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內(nèi)心深處充滿思辨與論證,奧雷良諾的思想清晰無比,他有著驚人的判斷力,他能夠預測未來的事情,這種卓絕的預判能力,甚至無數(shù)次幫他躲過了針對自己的暗殺。面對外來的入侵者與暴政,他怎么不戰(zhàn),要么一站到底,絕不妥協(xié)!這種勇氣與魄力的背后,是智慧,是孤獨醞釀出來的思想與智慧。
《百年孤獨》以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來反映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拉丁美洲的風云變幻,其中仔細描述了七代人的坎坷歷程,書中人物雖有血緣關系,卻從未深入理解彼此,也沒有感情交流,讀到這,孤獨仿佛充斥在布恩迪亞家族且永世也無法散去。
這部意義深刻的作品,讓我思考的人生問題有許多,萬法不離其宗,孤獨的意義無非就是內(nèi)心深處有著未被捂暖的地方,有著某種空缺,沒有一個是一座孤島。在信息化的社會,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跟許多人發(fā)生這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們學會情感交流,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孤獨,也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靈魂得到更好的交流,讓人與人心靈靠得更近。
終有一日,孤獨的人的心會被捂熱,空缺被填補。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6
該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百年孤獨這本書呢我不記得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個性興奮或者個性悲痛的情緒,我覺得文字象水一樣在我眼前流過,即便是難以理解的家族譜,時而現(xiàn)實時而魔幻的寫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歷史……這些那些打亂我讀書節(jié)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當然地被我所理解,我仍然以幾乎不動的姿勢一頁頁地看下去,看的時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時候放暑假剛剛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著墻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我沒有起床,也沒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嗎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議的,在讀這本就應不算是喜劇的故事時,我竟然涌起一種類似于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明白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
這是本沒有感情卻十分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反復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于情欲也好,讀書翻譯也好……那里面包括了人類一切能夠抵抗孤獨的辦法,如果有充滿愛心的無聊人士,完全將這本書變成工具書,把名字起成《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有效辦法》,換上藍色白色的書皮,寫好書腰,用大號字體和一點五倍行間距印刷,放在當當或者卓越的首頁進行熱賣推薦。
想來就應賣的比《百年孤獨》好許多才多。
矯情一點的文章里經(jīng)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里,寂寞泛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說上一句笑話,你就不明白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感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何必花那么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后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但是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就應是作為戰(zhàn)斗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那里,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說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xiàn),我們能夠怎樣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并不是什么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著我們,而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能夠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么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理解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明白自己是誰。
浪漫是理解并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完美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己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向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7
“許多年之后,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20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頭光滑、潔白,活像史前的巨蛋!瘪R爾克斯站在未來,回望過去。這是影響無數(shù)作家的經(jīng)典。那是一個家族的命運,是一個時代的沒落,是人性的孤獨。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后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里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墻。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于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至于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發(fā)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chuàng)造的戰(zhàn)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zhàn)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后依然被大多數(shù)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著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干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嘗著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注定經(jīng)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xiàn),F(xiàn)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會忘掉內(nèi)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為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xiàn)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巨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zhèn)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著一顆顆流淌著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nèi)彳浀脑V說,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huán),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凄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后,諾亞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現(xiàn)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1200字(精選7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