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論語》讀后感范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后感1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diào)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
《論語》讀后感2
我小的時候沒有讀過《論語》,只是在課本中背過幾個句子。最熟悉的自然是《學而》
真正開始讀《論語》是和兒子一起學習的時候。在讓兒子背完《三字經(jīng)》后,我覺得應該讓這個小子背些更加高級的東西,于是買了一本《論語》讓他背。而自己居然也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讀完才發(fā)現(xiàn)原來《論語》涵蓋的范圍比我想象得更廣。雖然其中某些觀點我不是完全贊同,但確實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并且還很實用,很接地氣。并不是僅僅讓兒童有口無心地念著打瞌睡用的。
如果說里面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哪個部分,那就莫過是《以德報德》
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做一個好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才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個例子告訴我,就是要對別人好,即使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別人。那么如果別人對你不咋的呢?當然還是要對人好。否則怎么會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呢?我國古來的圣賢和當代的英雄楷模莫不如此。
然而,我發(fā)現(xiàn)這樣做很困難。在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才明白原來人是五花八門的。好人固然多,壞人也不少。對好人好,沒有問題?墒菍娜四兀慨斎灰膊皇钦嬲膲娜,只是好貪些便宜,或多或少侵害了你的利益卻以為理所當然的那類人。難道我還要對這樣的人好嗎?難道真的要象基督一樣,別人打了你左臉,你還要將你的右臉送過去嗎?就像
結婚以后,一次在和太太聊天的時候講到如何與人相處。太太說:“很簡單。∫缘聢蟮,以直報怨!币痪湓掽c醒夢中人。忙和太太打聽出處,卻原來是孔夫子的名言。
這正是《以德報德》
我當時只恨自己讀書太少,怎么沒有早點讀到這么精辟的人生道理。另外,我也覺得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的德育過于簡單和抽象,不切實際,而且沒有很好地與
這句話體現(xiàn)出了孔子認可的道德的原則,也就是互惠原則。我們知道,人不能獨立生活在世界上,作為社會動物,必然需要互相依靠,互相幫助才能生活得更好。所以,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而人又是自私的。為了解決這對矛盾,道德出現(xiàn)了。道德就是人們之間的互惠機制,保證人與人之間的互惠互利,你有恩于我,我也要有恩于你,這樣我們才能長久地合作下去。現(xiàn)實也一再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經(jīng)常說,要互利共贏,要雙贏。只有這樣才是良性循環(huán),才能把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
如果合作的雙方只有一方有好處,這種合作是進行不下去的。但是在我們的世界里,也確實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這樣的人如果不讓他們碰壁,豈不會變本加厲,把這個世界搞得烏煙瘴氣?對這些人如果你總是以德報怨,我知道結果一定不會好。就像養(yǎng)虎為患、慣子不孝的道理一樣。這種不好的結果不僅是對你,對對方也是這樣。因為這個社會基本運行的法則就是這樣。你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對方培養(yǎng)成一個不懂得道德秩序的人,一旦離開你庇護,這些人也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所以,你覺得是在愛他,其實是在害他。正如一只奶?梢詳D奶給人喝,但要喝奶的人總要給牛一把青草吃吧。如果牛自己連青草也不要,別人要多少奶,就擠多少奶,我不知道這頭奶?梢曰疃嗑,可以擠多少奶。而那個人是否有能力去擠另一頭奶牛的奶。
也許你會寄希望于這個人在你的感召下幡然醒悟,從此改過自新,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只會得寸進尺,直到將你弄得無德可報,也把自己逼向絕路。
中華民族從來是都是提倡溫良恭儉讓的,只談奉獻,不談索取,這已經(jīng)成了我們傳統(tǒng)道德的一部分。從古至今,我們也有很多這樣的楷模。而要做這樣一個好人,一個純粹的好人,就意味著自我犧牲。而自我犧牲得越多,就越好。到了最后自然比的不是誰更好,而是在比誰更慘了。這樣的道德對于我們,對于這個社會到底有什么益處?或者只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中自私自利的人太多,不得不樹立一些道德楷模來頂禮膜拜,作為迷霧中可望不可及的燈塔,讓蕓蕓眾生有努力的人生方向,雖然這方向完全不切實際。所以私底下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這么做的,因為這做不到。只是這樣的道德困境會讓很多人迷惑,從而對道德原則加以懷疑,滑向另一個極端。
所以,我們應該重讀一下老夫子的話,讓他的
最后,想到到了梁山上的好漢,大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煲舛鞒,豈不痛快!
《論語》讀后感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diào)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奔纯鬃诱f;“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际侵缚鬃诱f:“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奔丛诩乙⒕锤改,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完善。
《論語》讀后感4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
以前,我總是認為古人的經(jīng)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yǎng)。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才會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說是小貓弄翻的,F(xiàn)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么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并向她道個歉。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yōu)閹煛.斎,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床頭,里面的經(jīng)典句段,給我?guī)砹苏胬頍o數(shù),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論語》讀后感5
這個假期,我捧著厚厚的一本《論語》,帶著疑惑和新奇,細嚼慢咽地品嘗起書味。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論語》中,曾子講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币馑际牵何颐刻於啻蔚胤词∽约骸鎰e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呢?
讀到這兒,我不禁停頓下來,腦子如相冊一般開始翻著頁……小組成員遞著
課余時間,女生們一堆一堆地圍在某一個人的課桌旁,不知談論著什么?晌覀冞@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八@幾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個人指著遠處的女孩小聲說道!熬褪蔷褪,一點兒也不好看啊!绷硪粋人起哄到。
……
當那個女孩走過來時,大家卻還是笑臉相迎,我看著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敝敝琳緯x完,這句話仍扣我心弦,我們應也像曾子學習“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讀后感6
讀完《論語》,坐著發(fā)呆,迷茫中,《莊子。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于禍福,謹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纖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于同情范圍。其實,世間多數(shù)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嘆?
《論語》中并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zhì)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于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jīng)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xiàn)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里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皳碛幸徽俊墩撜Z》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讀后感7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背了《論語》。我們每天背一兩個小段,邊背邊對照平常的行為舉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墩撜Z》象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每天給我們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啟迪。
在《論語》這部書里,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這段。它是這樣寫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種情況要思考:看的時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思考是否聽明白了,臉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態(tài)度,要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怎樣向別人請教;發(fā)怒時,要思考會有什么后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弊x到這句,我不覺有點臉紅。平時我和爸爸媽媽交流討論的時候,態(tài)度很差,經(jīng)常說著說著就不耐煩起來,象一頭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顧媽媽的感受。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對爸爸媽媽態(tài)度都要好一點,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學習中,我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我有時候做事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美國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飛船失事,不是因為什么重大技術失誤,只是因為有幾個螺絲沒有擰緊。有時候我做數(shù)學題錯了,不是因為不會做,只是因為草稿太潦草,數(shù)位沒對齊,算錯了。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絲不茍。
以后,我還要經(jīng)常溫習《論語》,按里面?zhèn)魇诘牡览砣ヒ笞约,和別人友好相處。
《論語》讀后感8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xiàn)出孔子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xiàn),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系。,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nèi)涵并作了重要發(fā)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墩撜Z》述而第七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樣,鉆研《論語》多年,然后帶著火藥味地和別人爭論仁義君子。我是不太贊同的。
【關于《論語》讀后感范文(精選8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