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質先生是著名的學者、作家,他一直在推行著“生命化教育”。而這本《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他《慢教育叢書》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歸本真,細細品味,能引起我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我常常發(fā)現,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養(yǎng);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魯、卑俗,有時候這一切才是教育更為具體、尖銳的問題,但是它往往被各種任務、指標、困難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傾聽、觀察、記錄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細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讀了這一段文字,我不禁問自己,工作這么多年來,有沒有認真想過“教育”這兩個字的含義。總覺得自己通過師范的學習,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平時的教育工作中,總是急于見到成效,往往在課堂上沒有細致的傾聽、觀察、思考學生的言行,或是一味的自己認為如何如何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更可笑的是,自己覺得還挺不錯,還為自己能夠這么快駕馭學生而沾沾自喜,現在想來真是膚淺的很。有時在對待一些特殊的學生時往往沒什么耐心,采取的方法也比較簡單,也覺得這樣的學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責任,似乎已盡力到我的努力了,我每天要忙這忙那,還要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總是對自己的行為找一些理由,等等。這一切都是我日常的教育工作變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會習氣,脫離了教育原來應有的本真。讀了這段話,讓我重新進行了思考,重新審視了我先前的一些行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調整,讓教育回歸自然。
“不言而喻,教師要有一顆教育的心靈,敏感、細膩、堅強、執(zhí)著、明確、美好,教師甚至“要比熱愛自己的黨派、教會更熱愛自己的學生”,教育確實要以愛為底色,談起教育就是談論我們的孩子和未來——然而,只要一靜心我們就知道自己實在被扭曲得太厲害了,也許更需要詢問的就是我們還有多少真摯的熱情,承擔的勇氣,能夠在各種困難中堅持應當堅持的執(zhí)著,可是我知道這樣的詢問很多時候也是蒼白無力的,莫名的焦灼與恐懼盤踞了我們的生活,太多的指標、任務、功利已經控制了我們的心靈,我們渴望著美好,內心都變得越來越無望與冷漠——堅冰時期仍然延續(xù)著,有時我們幾乎無法越過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來”。這一段,告訴我們所處于這樣一個時代,學校也被各種各樣的功利所包圍,但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要時刻保持一份清醒,要擁有一顆教育的心靈,要對學生始終充滿愛。一方面,沒有愛,我們的教育就會偏離遠來的方向,便會使我們平時的工作變得那么急躁、那么勢力、那么急功近利,這樣導至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機械式的任務式的教育,往往學生越學越不想學,對學習也會失去信心,教育教學的.效果也就會越來越差,如此惡性循環(huán),后果就更不堪設想。另一方面,這樣的工作狀況,對自己來講也不是不盡如意的,試想每天面對著不愿學習的學生,面對情況糟糕的教學場景,教師本人也難以獲得教學成就感與工作快樂感,常此以后,身心俱疲,對老師自己的發(fā)展也是有弊無益的。
文中張文質先生又談到了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的一段話:“許多年來,葉瀾教授持之以恒的躬行“新基礎教育”的理念,無論到哪所實驗學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聽課(而且每次都是聚精會神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她說這樣才看得清楚每個學生的“動態(tài)”),必定要先和實驗教師對話,為他們“捉蟲”、指路。如果沒有外出,她幾乎每周總會安排一天時間,早上六點多鐘就出發(fā)到一所學校,上午一聽就是4節(jié)課,中午簡單用餐后,就開始評課、交流,然后則是講座和對學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她家里人告訴我每次“這樣的活動回到家往往要到晚上六七點了”。葉瀾老師是當代最有影響的教育學者,她的“田野作業(yè)”方式同樣令人贊嘆、敬佩,啟人心智”!葉教授是一個教育大家,她都在盡力做一些每天我們看似在平常不過的事情,她并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可她確真真實實的是一個教育大家,她所做持的態(tài)度是一個優(yōu)秀教育者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不帶任何功利。也許,教育本是件簡單的事情,把每天的日常工作還原到原來的面目,便能真正好好教育。
【《教育是慢的藝術》 讀后感1800字】相關文章: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07-30
《教育是慢的藝術》的讀后感07-03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作文12-02
《教育是慢的藝術》的讀后感(精選7篇)12-15
名著《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范文07-04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1800字07-01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1000字09-25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 7篇06-08
教育是慢藝術論文03-30